不少看台上的阿尔及利亚球迷,胸前的白色T恤写上了一行显眼的数字:1982。那一年的世界杯,阿尔及利亚就和前联邦德国相遇,并且2比1击败对手。小组赛2胜1负的他们,原本很有希望晋级,不过在最后一轮中,前联邦德国与奥地利默契地踢出1比0,“北非之狐”最终被做出局,这一幕也被阿尔及利亚称为“希洪耻辱”。
32年后,阿尔及利亚首次杀入世界杯16强。他们终于等到这一天,他们要为阿尔及利亚足球一雪前耻。
尽管最后1比2输球,但看过比赛的人都会说,阿尔及利亚踢得相当不错。如果要剪辑一个全场比赛的精彩镜头,阿尔及利亚队出现的频率,不会比前世界冠军德国队少。他们的进攻有声有色,数次威胁德国队大门,以至于诺伊尔的角色不像是门将,简直更像“清道夫”,几次老远冲出禁区解围。
如果不是齐达内的存在,阿尔及利亚足球或许依然默默无闻。这个素有“北非之狐”之称的国家,在世界杯版图上只留下3次小组赛的足迹,“陪太子读书”可谓最恰当的注脚。人们提起它总会说:哦,那是齐达内的祖籍。正因如此,阿尔及利亚队今天创造的历史愈加珍贵,16强是足球强国的日用品,却是他们的奢侈品。
阿尔及利亚虽盛产足球人才,但自己的球队却只能捡“边角料”。最优质的人才必然选择实力强大的法国队,那些优胜劣汰下的“二等品”才会退而求其次。目前阿尔及利亚23人名单中,有17人出生在法国,凭借国际足联近年来归化政策的灵活变化,才得以凭双重国籍身份加盟阿队。
但今晨,所有人都看到了这支“法国二队”的不俗实力。赢得首次出线的历史性时刻,已足够他们昂首离开。输了,也值得尊敬,全世界都会给阿尔及利亚鼓掌喝彩。
特派记者 关尹 (本报阿雷格里港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