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搞活动,很多老同事回来聚会。当年副刊部的才子阿东,午餐时坐到我边上,开口就说:“那时候,我们都是拼业务的,比啥人读书多、学问好、文章漂亮……”
一句话,不由分说把我拽回到上世纪80年代末的报社。
我当时大学刚毕业,懵里懵懂的,倒没感觉怎么拼业务,更没资格与社长赵超构及编委徐铸成、陆诒、陆灏、刘火子、郑拾风、赵家璧、尚丁等大名家前辈坐在一起开编委会,只是太喜欢报社文质彬彬又不乏激情的氛围,一上班就全身心投入,想要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来,讨读者欢喜……
年轻同事听我们说拼业务,而不是搞关系,惊羡不已。“拼业务”这种词,与今天的风气是多么格格不入啊!
这些年来,时不时地有师长、学友、领导甚至素不相识的老读者,要我做同一件事:看看这孩子,是否当记者的料?当然,来的“这孩子”也通过看我等,权衡是否入这行。
别人托过来便是一份信任,我本好为人师,于是仔细盘问、交谈,考察来者,见到优秀的就特别希望他/她成为同行。直到有一天,听到某报老总的警告——“你们有办法,就别再把孩子送进媒体了,媒体已是夕阳产业”,我才惊觉不能误人子弟了。变通的办法是,不说话指点,让“这孩子”跟我去采访,自己判断、作决定。
结果,除了一看就非常不适合被我劝退的,其他见过面、跟过采访的都成了同行。
不说话指点的规则,两次打破过:一次,“这孩子”在某报实习,流露出看不起带教记者的情绪。注意了一下那位老记者,几篇近作确实一般。但我提醒说不妨关注其有无良知,因为往往,良知比写作能力更决定文章的品格。后来,看不起转化为尊敬了。另一次,已成见习记者的“这孩子”用惊奇的口吻对我说:“某总改的稿子,居然很有水平!”我回道:“切,人家年轻写大稿子的时候,你连胚胎都不是呢!可惜当领导去了,生生少了一个名记者!”话音未落,我就意识到此话有误导之虞,忙补充:“当然,这是我的价值观。你完全可以认为,当领导才有出息,才不可惜,呵呵。”
前些日子,有个想投奔新闻系的高考状元被前去采访的记者们劝得改填金融专业了。我接到几个“这孩子”的私信、短信,不约而同拿此新闻说事,叹苦经,怪我当年害他们误以为干这行很享受。我好委屈,回复:可是……我到现在还享受着呢!
今天遇见志趣相投的老同事,才恍然大悟:我们这些拼业务时代的孩子,已经out了。不过呢,马上有铁杆读者告诉我们“好文章永远不会out”。我对47岁跳出体制内主流媒体即再创辉煌的阿东,也对自己说——
好吧,换个地方,继续拼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