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曾是上海滩的“老牌报”,1904年6月由前清举人狄楚青创办。狄善于创新,把报纸办得独树一帜。这之前报纸都是书本式,《时报》首创“对开四版,两面印刷”的现代版式;并在每周固定刊出教育、实业、妇女、儿童、英文、图画、文艺等专版,这些形式为各报所效法,一直沿袭至今。随着《时报》运营遭遇波折,尤其是狄楚青遭遇的家庭不幸,致使他心力交瘁,在1921年将报馆卖给黄伯惠、黄仲长兄弟。
黄伯惠被同行称作“报坛怪杰”和“奇人”。他酷爱新闻事业,毕生孜孜不倦,甘愿把偌大家财都砸进《时报》。为了增强新闻时效性,他将《时报》分为日报、晚刊和京杭版,并包租一架飞机当天运送。1931年,当“全国第一届运动大会”在杭州举办时,《时报》租用一节火车车箱做暗房,在车厢内冲印运动会现场照片,如此别出心裁地抢新闻,令其他报纸望尘莫及。黄伯惠还从德国进口一台可套印多种颜色的轮转印报机,在1932年6月27日出版的《时报》1万期上,采用三色套印来刊印“威尼斯图”。这种新技术在亚洲报纸中还是第一次采用,为此引起了轰动。
在中国报业史上,《时报》还首创副刊形式,并造就了近代文坛上许多名家,比如“鸳鸯蝴蝶派”的包天笑、毕倚虹、范烟桥、周瘦鹃等;巴金名著《家》也是在《时报》副刊最先连载。中国报纸有“摄影记者”这一名称也是从《时报》开始。国际摄影大师郎静山就是当年《时报》的第一任摄影记者,也是中国的第一位摄影记者。
《时报》同时出版《时报画刊》,由黄仲长兼任副总编辑。他以Lewis Wong署名发表具有我国民族文化特点的474幅作品,先后参加了217处国际影展,获金、银、铜质奖多枚。
随着《时报》报业迅速发展,黄伯惠、黄仲长兄弟又精心打造一处既能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又能交流中西文化,还能进行观赏休闲的大型场所。他们购置了南翔镇南封浜乡境内的68亩农田,在1928年建成“黄家花园”。凭着“国外名贵树木国内也要培植”的愿望,他们种植具有欣赏价值的近200种珍稀花木,除了高大罕见的罗汉松、白皮松等,更有国内独一无二的两株“世界爷”(巨杉的俗称),《二十世纪上海大博览》书中将此列为二十世纪上海重要新闻之一。
山居、园居是黄家花园的造景主题。其四周为河流,如同古城外侧的护城河。园内堆山造林,满眼绿色中间杂几处中西风格相融的避暑小屋,恍如世外桃源。游人可徜徉林荫小道,也可泛舟清清碧波。黄伯惠、黄仲长兄弟还计划在园内展示从他们远祖以来的黄氏族谱,包括被封为“春申君”的“战国四公子”黄歇(上海申博成功欢庆晚会上,高唱的第一首歌就是《告慰春申君》)、“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故事的主角黄香……无奈,好梦被枪炮声震碎。1937年抗战爆发,淞沪沦陷,在日机的轰炸中,黄家花园遭严重破坏。《时报》也遭日寇的管制与检查。对此,黄伯惠兄弟毅然做出停刊决定。一张由中国人自己创办、在近代史上存续35年之久的报纸,就此画上了句号。
“江山留胜地,我辈复登临。”如今,经修葺的黄家花园依然绿意浓浓、大树森森,成为人们观光休闲的好去处。那么,能否在这层层叠叠的绿色丛中,兴建一处《时报》史料陈列馆呢?目睹满园景色,细细回味一张报纸和办报人的命运、一座花园的前世今生,该别有一番意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