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逃难生涯的悲凄
吴昌硕是在咸丰十年庚申(1860)的早春二月入贡院乡试中秀才的,当亲友们的贺喜声还未散去,太平军与清军鏖战的炮火已轰鸣在这偏远的山村,将这个新科秀才,正准备完婚的年轻学子,一下子抛入了苦难的深渊,这似乎是命中注定要让这位未来的大师承受大悲苦的煎熬和大劫难的考验。
在战乱中,最苦最无助的往往是平民百姓。吴昌硕和自己的父亲、祖母、母亲、弟弟、妹妹及已订婚的章氏(因战乱危急,章家将已出聘的女儿送到了吴家)一起加入了仓皇出逃的人群,一路上挨饥受冻,风餐露宿,逃荒初期带出去的粮食,没过多久就所剩无几,只得将观音土掺入少得可怜的米中一锅煮,吃后更是腹胀如鼓。就在踏上逃难之途不久,突然遭遇一支烧杀掠抢的乱兵。吴昌硕一家马上钻入石苍坞的深山沟壑的石洞中,才侥幸脱险。但全家处于断饮之中,吴昌硕及弟妹也饿得奄奄一息。住在附近的乡亲们见此情景,拿了一些地瓜接济了他们,才从死亡线上把他们拉了回来。于是,吴家商量决定,让吴辛甲带着大儿子吴昌硕远走他乡,而吴昌硕的祖母、母亲、章氏及弟妹,就在孝丰、安吉一带避难。
被战火洗劫的山村乡野,到处是瓦砾及伏尸。吴昌硕和父亲一路漂泊亡命,他们逃难的线路是想从安吉走向安徽。但本来就身体瘦弱的吴昌硕已是筋疲力尽,他们只得先在孝丰皇路村稍作歇息以喘口气。此时,有乡民带来口信,说是老祖母已卧病在床,母亲也惶恐不安。于是,父子俩只得再返回。而父亲为了替老祖母求医抓药,冒着生命危险到正在交战的龟山场去求医。
当父亲和吴昌硕将家事稍作安顿后,又挥泪和家人告别,吴昌硕走了两步又返身回来,拉着章氏的手叮咛她:年迈的老祖母、体弱多病的母亲及两个弟妹全由你来照顾了。章氏哽咽着点了点头,吴昌硕此时可真有些于心不忍了,他怎能将这副重担让比他还年轻的柔弱的妻子来挑呀!
当吴昌硕和父亲再度踏上逃难之途不久,有一天夜晚,他们还在山间一道沟壑纵横的小路上蹒跚行走,突然后面的队伍骚动了起来,紧接着就是一队人叫马嘶的乱军冲来,他们一边挥刀在难民中乱砍乱杀,一边掠夺财物。刚才还拉着自己手的父亲,倏忽间不见了人影。吴昌硕边喊边向前走去,横在眼前的是一条流水湍急的大溪。这时,几个挥刀骑马的乱军汉子向他杀来。因为他手中提着一个蓝布包裹。危急之中,一位壮实的老农猛地将他拉进河边的芦苇丛中,吴昌硕本来就有软脚病,一下子进入河水中,双脚已摇摇晃晃,无法站立。老农只得背起他涉水而过大溪。吴昌硕一拐一拐地来到了老农的草屋,望着这位年轻的后生四肢浮肿,面如土灰,老农知道这是久未进食盐而至。于是这位心存善良的老农取出了家藏的珍贵的食盐,伴入野菜糊中让吴昌硕喝下。
应当感谢这位无名的老农,是他在乱军的刀下救下了吴昌硕,又是他以珍贵的食盐挽救了吴昌硕的生命,否则的话,一代大师难逃此劫,中国近代艺术史将改写。
在承受了寒冬的煎熬后,春天的脚步还是顽强地叩醒了大地。柳树枝头爆出了嫩芽,一簇簇的桃花已含苞待发,山崖沟溪边也开出了一片片金灿灿的迎春花。同治元年壬戌(1862)的三月,由于清军与太平军的交战处于相持阶段,山乡得到了短暂的平静安宁。在外逃难的人群思家心切,纷纷踏上了回乡之途。
当吴昌硕和父亲走进鄣吴村时,昔日粉墙黛瓦、翠竹掩映、曲径通幽的古村,已是一片断壁残垣、瓦砾遍地、蔓草庶道。推开自家那扇已破损的木门,眼前的景象令人心碎。母亲万氏躺在床上正在呻吟,吴昌硕的弟弟和妹妹正在一只缺口的铁锅中捞着几根稀疏的野菜。吴昌硕突然好像想起了什么,用眼睛急切地在已家徒四壁的屋内寻找。母亲一下子明白了,十分悲伤地告诉他,自从他们父子俩走后不久,年迈的老祖母就在疾病与饥饿中走了。全家全靠年轻而贤惠的章氏支撑着,由于长期劳累及有病在身,就在他们父子回家前的十多天,章氏也离世了。由于身无分文,无法以棺木收殓,只能掩埋于庭园中的桂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