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知识找平衡
孩子要兴趣,老师要分数,如果有矛盾,两者如何调和?厄温·内尔先生指出要坚持科学创新,原动力是好奇心,对科学有兴趣,才有可能专注地去追求。有时孩子的兴趣和老师想要孩子们学的有冲突,这就需要找到“跷跷板”中间的平衡点。“任何领域的兴趣爱好,都需要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来支撑,否则难以深入和展开。当然,如果老师要求学生学得太多,就可能熄灭宝贵的好奇心,个人兴趣也会逐步消失。这就需要老师在分数和孩子兴趣之间找平衡。”
获得1991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时,厄温·内尔是马普学会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和哥廷根大学教授,他庆幸拥有自己的实验室,能够开展独立研究。后来,他与妻子一起致力于面向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教育。2000年,建立了由5国著名大学和诺贝尔实验室联合创办的X-LAB国际实验室,每年吸引1.2万名青少年带来创新项目。迄今为止,已经有60到70名中国青少年造访过X-LAB。
“中国本土至今没有诺奖的原因之一,恐怕是教育更多死记硬背,而少动手做的真正创新。这就像滑冰,学会滑一滑并不难,但创造性的花样滑冰就难了。”厄温·内尔直言不讳。
学习激情需保鲜
“家长们开开窍吧,不要再给孩子加、加、加!”韦钰院士指出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在全国走在前列,对孩子们的教育是宽松的、有灵性的。可是,学校教育松了、愉快了,家长却要给孩子不断“加担子”。家长们如果能多懂一点教育学基本常识,就会知道如果一个孩子长期处于慢性压力中,会损害一生健康。“特别是小时候,不要给他加一些无谓的压力,小孩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睡不够睡,常担心完不成任务,战战兢兢怕做错事,将是终身残害,只会越来越笨。”
要创新,首先得对生活和学习充满热情。在韦钰院士看来,保持这份热情比什么都重要。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智力,而是社会情绪能力。他首先要在这个社会上有能力让自己快乐地生活,无论智商高低、成就大小、机遇如何,在各自的阶层和生活环境中都能快快乐乐的。如果一个人对生活没有激情,一辈子会过得非常苦,也不会有成就。
“科学家实际上是长大的孩子。我最怕碰到的博士生就是,生活学习了无热情,男的关心找一个工作,最好是轻松一点,钱多;女的就想找个好对象,衣食无忧。如果真这样,才20多岁啊,为人一生有什么意思!”韦钰院士最想和家长们说,你们一定比老师更爱自己的孩子,请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既让他快乐宽松成长,又不要浪费时间,无所事事。多了解点教育科学知识,按照大脑生长规律教育孩子,让他们对学习与生活不失好奇、热情。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