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灵公篇载: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贞,正也。正大,纯正,平正。《易·乾卦》“元亨利贞”,《书·太甲》“一人元良,万邦以贞”,贞均作正义。
谅,信也。诚信,信实,诚实。典籍及辞书均作此解。仅《康熙字典》曰:“又小信也。《论语》:‘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将此章译为:“君子讲大信,却不讲小信。”
古棣先生《论语译说》则译:“君子行得正就不必诚信。”
钱穆先生《论语新解》译作:“君子只固守正道,不拘执小信。”
比较而言,本文认为钱穆先生的译文较好。
《论语》中,三十多个信字,有一个作信心解,有几个作相信、信任解,二十多个都是正面的诚信义。不过,有两个信字值得注意。一是阳货篇“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喜好守诺却不愿意学习,其弊病是害人害己。二是子路篇“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说话一定算数,做事一定坚决干到底,这是固执的小人啊。可见,在特定语境中,信有负面意思。
《论语》三次用谅字,一处是正面义,季氏篇“友谅”;两处是负面义,宪问篇“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卫灵公篇“君子贞而不谅”。清代学者将谅字区分为诚信和小信,即从孔子语而来,本文以为可以成立。
诚信当然是重要的道德品质,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一。且如大车之輗(音尼)、小车之軏(音月),虽为销子一类的部件,却有关键的地位和作用。但是,正如拙文多次说过,孔子的观点多从实践中来,思考和阐述又相当辩证,他必是发现了弟子中和社会人员的一种现象,即不好学习,仁义不足,可又不失质朴、率真,“言必信,行必果”。这种人,优劣并存,好坏掺杂,远达不到君子的正大。君子是较全面的表率,但最本质、第一位的还是仁、义,也可以说是贞。没有正心、正意、正行、正道,其他一切都没有意义。
举一个常听常见的事例。从古至今的江湖上,甚至包括黑社会,都推崇信用,但他们守信的结果和目的,不外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名誉,有些还充满罪恶。这种信用,在全社会的公平、正义面前,值得赞赏吗?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观点。他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大义是:有德行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办事不一定件件落实,一切只按义的标准去衡量。
考察一个历史人物的经历,可以深刻理解孔孟这个观点,此人即大名鼎鼎的魏征。其初为道士,后投李密,再后降唐,为太子李建成部属,玄武门之变后又归顺李世民。千余年来,无人认为魏征不守信用。魏征胸怀治理天下的大志,顺应历史潮流,择良木而栖,正体现了他的大义。
“贞而不谅”,主要是强调贞,同时说明当谅与贞发生冲突时,要取贞舍谅。孔子并未否定诚信,此语不能成为不守信用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