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0月0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吴昌硕评传
王琪森
  王琪森

  28.1914年的记账本

  尽管吴昌硕从中年起就鬻艺书画篆刻,但一直是境遇不佳,门前冷落。自正式定居上海后,他的笔墨金石生涯才有了根本性的改观。然而,有关吴昌硕具体的售艺记录何处寻觅?有的只是零星的介绍,且不可靠。应当感谢上海吴昌硕纪念馆的执行馆长、吴昌硕的曾孙吴越兄(吴长邺子),他为我提供了一本吴昌硕1914(甲寅)全年的售艺账本《笔墨生涯》。 

  这是一本老式的线装账本,也是极珍贵的第一手原始资料。虽然连史纸页已经泛黄并有些虫蛀及斑驳,但却弥散出岁月的沧桑、旧时的韶光和笔墨的余香,封面上吴昌硕用酣畅遒劲的笔触题耑:“笔墨生涯。甲寅正月题。”并钤有“吴昌硕”印。手抚前贤遗泽,倍感历史的温情、文化的洇润与艺术的守望。

  “笔墨生涯”起始于“甲寅正月”,吴昌硕是年71岁。他留下的这笔墨账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当翔实的经济样本和一段原汁原味的从艺信史。

  吴昌硕的笔墨账本从1914年的正月初五至12月终,记账形式为上是订购者姓名或笺扇庄名,有时记以具体内容,如花卉、山水、中堂、对联、扇面、册页、刻印等,下是所收润格数目及磨墨费。如拾伍元,墨三角等。当时订购吴昌硕书画的群体主要有三大类,一为笺扇庄(即类似于后来的画廊)及古董店,二为个人或收藏家,三为日本画商、画家及收藏家等。而笺扇庄无疑是吴昌硕书画销售的大头,有着相当稳定而数量颇多的订件。当时上海为数不少的笺扇庄、书画店的积极拓展,对海派书画作了良性的推介和能动的推广,从而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成熟的书画市场运作机制,为海派书画的崛起作了经济上的保障和艺术上的提升。1914年正标志着海派书画廊进入了鼎盛期,而吴昌硕的这本“笔墨生涯”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海上书画笺扇庄的鬻艺风貌及经营之道。

  “笔墨生涯”开篇的第一笔记录即是:“甲寅正月五日,晚翠轩。永野四件,叁拾壹元八角,墨二角。”其后陆续向吴昌硕订画的有大吉庐、戏鸿堂、古香室、九华堂、朵云轩、国华堂、怡春堂、锦云堂、文源斋、晋古斋、锦润堂、文萃楼等十多家。客观地讲,已臻“人艺俱老”的吴昌硕当时属大师级的艺术身份。因此凡与吴昌硕交往的画廊亦属当时一流的大画廊或有相当品位的实力派画廊。如古香室就是著名的老笺扇庄,九华堂开设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甲寅年(1914年)重分股份后,分为“厚记”“宝记”两家,而被誉为“江南艺苑”的朵云轩,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系当时有档次的画廊。而戏鸿堂、大吉庐、怡春堂在海上画苑亦颇有时誉。

  吴昌硕是深受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浸润的艺术家,他为人和善,颇重友情。因此,在《笔墨生涯》中所记的个人订书画者达40多人,而且大都是与他相熟的友人,如王一亭、沈石友、哈少甫、张石铭、俞文荣、金诵清、徐星洲、毛子坚、管君年、商笙伯、吴石泉、潘宪臣、王吉生、谈幹臣、沈彝聪、赵云舫、徐小雅等,而其中王一亭、沈石友、哈少甫、商笙伯、张石铭等是他的挚友,徐星洲则是他的入室弟子。

  从向吴昌硕个人订书画者的群体组成来看,其中有实业家、书画家、收藏家、画商、爱好者及一般的市民阶层。由此构成的鬻艺形态既普及推广了海派书画,亦凝聚提升了海派书画的市场人气及社会影响,由此打造了海派书画市场在全国的领军地位,这是“笔墨生涯”为我们所提供的值得研究的艺术社会学现象。如1914年向吴昌硕订购书画的个人中,王一亭是数额最高的,而且以大宗为主,达307.80元大洋,当时1块大洋折合现人民币约45元,计13851.00元。如五月廿一日,王一亭一次就订购了101.8元大洋。而在吴昌硕笔墨账本中,唯一在名后加“翁”字的,也就是六月十二日的“一亭翁”,可见其亲密的关系。

  向吴昌硕订购书画的还有南浔巨富张石铭,他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的堂兄,名重海内外的大鉴赏家,清末民初的四大藏书家之一。另外有趣的是沙逊洋行亦在1914年的十一月初二,向吴昌硕以7.30元大洋订购了一副对联,可见吴昌硕在当时的海上艺苑已声誉日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体育新闻
   第A06版:体育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夜光杯
   第A11版:夜光杯
   第A12版:连载
吴昌硕评传
洗澡之后
广告
新民晚报连载A12吴昌硕评传 2014-10-06 2 2014年10月0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