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重阳节前夕,在《九月九的酒》的歌声中,我走进了中山陵八号一座两层小楼,叫延晖馆,建于1948年,原为孙科公馆。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元帅在此短暂居住过。从1955年起,这里迎来了新的主人,开国上将许世友。除去1973年至1980年任广州军区司令员之外,许世友在此度过了20多个春秋。因此,这里又被称为许世友楼。
当年,许世友入住后,就马上改变了小楼周边原有的环境。他下令将院内绿化草坪全部除掉,改为多种经营——种麦、喂猪、养鱼,而他每天一早就像个生产队长,吩咐工作人员警卫战士各司其职,种地,喂料,养殖,个个忙得井然有序。闻之真令人感到有趣有味有意思。
许世友楼一楼客厅,已辟为“许世友将军故居”,陈列着实物、图片、照片、雕塑、书籍等。其中,将军半身铜像雕塑、将军与毛主席的合影、将军佩戴上将军衔彩照,尤为引人注目。那尊将军半身铜像雕塑,非常逼真,那深邃的眼神似乎永远注视着远方。还有,五十年代许世友下连队当士兵、做伙夫、戴橄榄帽表演武术的那几张照片也是似曾相识。在许世友卧室的墙上,挂有一幅很大的“武”字镜框,这是将军的真实写照。
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目中,许世友是一名有着传奇色彩的将军。少年习武,投奔红军。在胶东抗日前线,在围歼张灵甫整编74师,在攻克济南王耀武坚固城防工事中,他以敢打敢拼敢冲的无畏精神,所向披靡,攻无不克。家喻户晓的“南京路上好八连”,还有《霓红灯下的哨兵》,都来自他的部队。当年,毛泽东亲自为好八连题诗《八连颂》,那“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哲理。
许世友将军故居有一个很大的玻璃展品柜,里面的展品有,将军生前睡觉也不离枕的那支美式左轮手枪,锈迹斑驳中仍有一丝光亮;毛主席送给将军的《毛泽东选集》四集和《杜鲁门回忆录》上下册,其书尽管褪色已旧,但书名仍非常耀眼;两枚“文革”中曾佩戴过的毛主席像章和一顶芭蕉草帽;与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合影;还有那瓶年代久远商标发黄已难以辨认的茅台酒,似乎仍然给人以芳香扑鼻之感。我一边参观,一边思索,毛泽东为什么要送给许世友《杜鲁门回忆录》?是许世友没有跨过鸭绿江参加朝鲜战争?展示中没有讲解!
我驻足凝视着将军生前倍加喜爱的茅台酒,闻其余香,思索感慨。我知道,除了枪之外,叱咤风云的许世友最大的爱好大概莫过于茅台酒了,甚至在世人眼中还有点嗜酒如命。但酒性酒胆造就了他刚毅勇烈的人格。据说最后病危时还拿酒来喝。正因为这样,酒也成了他棺中永远的伴侣。
十日谈
寻访名人故居
陪一位老人去看张闻天的老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