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艾敦教授是加纳人,他1997年到香港,目前担任香港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人类学研究所语言学系教授。2012年,他写的《非洲人在中国》终于出版,这本书是首个专门研究在华非洲人与非洲移民社区的专著,写书的过程中,他和他的团队走遍了中国六个非洲人聚居的主要城市,广州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站,这里有中国最大的非洲人社区。
广州商贸发达吸引非洲人
记者:为什么想到要写这本书?
博:我1997年在香港得到了一个工作机会。我们非洲人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一般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理发,在香港的理发室,店员问我,你知道我们香港有个地方被叫做“联合国”吗,他告诉我就是重庆大厦,那里汇聚了世界各地的人。于是我去了那里,发现真的是一个国际化的地方,有非洲商店、酒吧,我想买的东西那里都有,我感觉就像回家一样。于是我决定写点东西纪念一下这里。接下去的调研中,人们告诉我,中国大陆有更多的非洲人。于是我决定把自己的视野放大到整个中国。
记者:你何时到广州来调研的?
博:我2006年到广州,促使广州的非洲社区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亚洲金融危机,许多东南亚的货币都贬值,在那里投资的非洲人财富大量缩水。而中国的华南地区相对稳定。最早在广州建立非洲社区的人,大部分是从东南亚迁徙过来的,广州本来就是一个商贸非常发达的城市,于是越来越多的非洲人来到这里,逐步建立了全中国最大的非洲人社区。
记者:你是如何进行调查研究的?
博:来到广州之后,我采取的是抽样调查的方式,这也是我们主要的调查方式。首先是定量调查,与被采访者挨个交谈。随后是定向调研,把几个非洲人社区的领袖都召集过来,他们都非常乐意。
在广州,我采访的第一个非洲人,他和我一样也是加纳人。按照非洲人的习惯,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们会倾向去找社区的领袖人物。我问他这里是不是有个非洲社区,他说是的,我接着问,社区的领袖是谁,我想见见他。于是他帮我引荐。正是从这开始,我逐步建立了我在广州非洲人社区的关系网,与很多人交谈,完成了问卷调查。然后我和自己的团队对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我的团队中既有中国人也有非洲人。
留学生是非洲社区的先驱
记者:请你介绍一下广州的非洲社区组成?
博:广州的非洲社区由不同国家的人组成。在我的定向调研中,我把几个非洲人社区的领袖都召集过来,他们都非常乐意,这是他们第一次聚在一起。他们需要在一起解决一些问题。
广州的非洲人主要来自尼日利亚、加纳等法语和英语系的西非国家。在我的调研结果中,排名前五的是尼日利亚、加纳、马里、几内亚和塞内加尔。
记者:这么多不同非洲国家的非洲人在广州形成一个社区,是怎样的语言环境?
博:广州的非洲社区就是一个语言的大杂烩,这里能听到伊博语(这是非洲最多人说的非洲语言),还有约鲁巴语、斯瓦希里语,还有夹杂非洲口音的法语和英语,几乎能听到所有非洲国家的语言。来到这里,就真的像到了一个非洲的城市,让很多非洲人感觉就像回到家一样。
记者:学习中文是非洲人在中国最大的困难吗?
博:这些年来,会说中文的非洲人越来越多,他们也积极融入中文的环境。非洲人学习能力很强,特别是非洲留学生。他们在开始课程之前,必须花一年时间学习中文,所以他们的中文要比那些商人好得多。商人为了逐利来到中国,流动性很大,但为了生意需要,也会学习一些中文,所以你到处能听到夹杂中文的英语。
记者:非洲社区的形成,在华非洲留学生有多大作用?
博:纵观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历史,留学生都是在海外建立社区的先驱力量,在中国也是这样。所以我了解到,来自马里和几内亚的留学生对于非洲社区的建立起了很大作用。
其实,早在冷战时期,非洲就有留学生到广州,不少非洲留学生前往社会主义国家学习,比如前苏联和中国,一部分学生留了下来,成为了非洲社区的先驱。我们非洲人都知道中国的周恩来总理,他1964年访问非洲,奠定了中非外交的基石,之后便有了中非合作论坛,没有这次访问就不会有非洲赴华留学生。根据最近一次中非合作论坛的消息,最近3年中国将接收总计一万八千名非洲留学生。现在在中国各地的大学,你都能看到非洲留学生。
未来会出现中非混血族群
记者:广州的非洲社区种种问题,你如何看待?
博:隔阂是因为相互不了解,特别是广州本地人对非洲社区不了解,进而有了一些误解。我希望双方能多沟通,更多广州人能到非洲社区来,品尝非洲美食,可喜的是,已经有了这样的现象,但还远远不够。而作为非洲人,与广州这座城市不仅要加强经贸联系,文化方面的交流也很重要。非洲人本身也有义务和责任,走出非洲社区,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对广州本地人开放。
记者:你如何展望广州非洲社区的未来?
博:广州的非洲社区应该是一个桥梁,架起中国和非洲的沟通。非洲人开始学习中国文化,学习汉语、用筷子吃饭。
并不是所有在广州的非洲人都是流动的,越来越多的非洲人在这里与中国人结婚生子,他们的孩子是带非洲血统的中国人,未来这里会出现中非混血的族群,在我的调研中,在广州的非洲人中十分之一的人,他们的妻子或者女友是中国人。在广州每年有200个中非混血的孩子出生,他们需要被认可,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或许这些孩子在未来能帮助中国足球的进步(笑),我非常乐意看到他们为中国做贡献。
记者:通过《非洲人在中国》,你想对读者说什么?
博:我写这本书,是献给所有在中国的非洲人,同时也是写给所有中国人。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第一本探索在华非洲社区的书。而在华非洲社区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非洲和中国,两个截然不同的文明走到了一起,因为全球化而融合。所以我希望这是一个搭建沟通桥梁的社区,虽然也带来了这样或那样的社会问题,但我们看到,非洲社区已经渐渐融入当地文化,打破隔阂,互相交流。这种现象不仅只在中国,也发生在在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其他欧美国家。我认为这诠释了新的世界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