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哈斯用我行我素的方式完成了康奈尔大学这处“螺蛳壳”里的道场,我行我素地用了钢、玻璃、水泥这些流行的材料,配伍砖、石、瓦,让新旧并置且不显突兀,全赖巧妙的设计,米尔斯坦因馆的功能流线与斯伯利馆、朗德馆顺畅对接并转换。
正因为这一大胆的设计赢得了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点赞,所以它的建造过程被学院如实记录下来,全套施工图纸被放在图书馆的大厅里供同学们自由浏览。
历史保护与功能优化看似一对矛盾,像库哈斯这样处理得好就成了艺术风景。这让我想起了他的波尔多住宅:那是一座为轮椅人士设计的房子,房子位于波尔多市郊一处能俯瞰全市的小山坡上;房子底层有两个入口,一个入口可通过一条洞穴般的通道直上屋顶平台,这条通道使用混凝土模具浇筑;房子里的物理主角是升降机,顶端的方形平台上安装了主人的书桌,按钮轻轻一按,一楼到三楼升降随心而为;三层的房子采用水平线条层层叠加,第三层混凝土体向外悬挑,整栋建筑顿时有了欲飞的姿态,悬浮的感觉,亲和山体的态度;地面用不太光滑的铝板覆盖,使得三面玻璃墙射进来的光线更加明亮;巨大的圆柱体是旋转楼梯,同时承担了结构支撑作用;在这里,墙上的窗变成了一个个圆圆的洞,仿佛鱼吐出的串串气泡;在这里,墙变身成了一览无余的玻璃,让对面的绿树看过来。
因为把轮椅人士从老房子的生活不便中解放出来,重新定义了艺术气息浓厚的品质生活,因此,1998年建成的波尔多住宅三年后就被法国政府列为“法国国家建筑遗产”,谁说建筑不是正在发生的历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