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2:新民画廊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0月2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化古为新
徐建融
■ 郑伯萍郑明轩《合乐图》
  “为往圣继绝学——郑伯萍郑明轩书画作品联展”我得以先睹为快,感慨颇深。伯萍为梅景书屋嫡传,更开拓性地将青绿设色在生宣上铺染,使画面色彩更为清透,并产生生拙的意趣。所作山水画烟云幻灭、岚气浮动,花鸟立意高古、艳雅天成,无论五彩缤纷还是水墨清淡,皆有清新古雅之气,早已蜚声画坛,为世所重,自无须我再作锦上添花。我更感惊异的是明轩君的画笔,一个油画科班出身的青年,竟然对传统有如此的体悟和造诣!

  近百年来,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对于绘画的认识,西画的影响大于国画;对于国画的认识,创新的影响大于传统;对于传统的认识,以明清文人画为表率的利家画的影响大于以唐宋画家画为典型的行家画。这一风气,直到近二十年才有所改变,一大批年轻的画家,由利家画的逸笔草草幡然改图,致力于行家画的穷工极妍。明轩君正是其中之一。但不同于大多数穷工极妍的画家,把主要的精力用于造型的刻画,油画出身的明轩君,视此根本不成为问题,他更关注的是把握画面古意的营造以及气息的高雅。诚如赵孟頫所说:“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敷色浓艳,便自以为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不仅行家画需要古意,利家画同样需要古意:“若无古意,虽放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粗阔,水墨泛滥,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如果说,古意的欠缺,曾经造就了利家画的“荒谬绝伦”(傅抱石语),那么,它同样可能造成今天行家画的僵化艳俗。明轩君的家学渊源,对此的理解,如其自述,自然“并不陌生”。

  但是,从梅景书屋而至家学,所擅长的主要是山水、花鸟,却疏于人物。从中国绘画的总趋势来看,人物画由气势恢宏、雄强豪迈走向纤巧精细、气韵生动,更显优雅和精致,呈现出人物画“传神为照” (顾恺之语)的特点。这与当代人的审美和心理特质有很大程度的关联性,加之自身的绘画基础以及对古风绘画的崇尚,明轩君挟油画之长,补家学之短,以人物作为现阶段主要的研习方向。

  循着与梅景画学同一体系的张大千先生的路子,追述唐、宋、元诸家,从摹到临,学习古贤的绘画语言,不生搬硬套,却在心中取其本真,细辨各家绘画技法和着色方法,体味其中深厚悠远的古韵,焚膏继晷,一刻不敢松懈。

  此次展出的作品,多为其父亲补景。所作高士、仕女,高华雍容,一洗酸颓狂怪,有盛世的风华。尤其是所作仕女,“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端庄窈窕,我见犹怜。画法多为工整重彩,辉煌灿烂,有堂皇的气象;偶作水墨,不施丹青,而有光彩照人,清芬可掬,真所谓“浓妆淡抹总相宜”。在传统矿物色的基础上结合了部分唐卡和日本岩彩颜料,使画面更显鲜明多彩。所谓国色天香,既是唐宋的天心明月来照今世人,又是今世的天心明月曾照唐宋人。化古为新,恒古长新,我于明轩君,有厚望焉。   徐建融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新民观察·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新民资讯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动态/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漫画世界/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拍卖俱乐部
   第B12版:新民画廊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家装专版
诗露花语出笔墨 工笔写意真性情
化古为新
广告
广告
新民晚报新民画廊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B12化古为新 2014-10-25 2 2014年10月2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