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风暖暖的没一丝寒意,小区里山茶花以胭脂般的微笑显示季节的更新。著名画家林曦明先生府邸掩于榆树灌木道旁,宁静而无车马喧。1925年出生的林老年已九旬高寿了,依旧保持文艺书生的精神与本色。诗书盈屋,满室墨香。乡音未改的他笑谈间常冒出生动雅趣之语,令大家捧腹而乐。
客厅里挂着林曦明和林风眠大师的画作,在窗外夕阳映照下衬出浓浓诗意,几乎分不清哪幅是哪位林先生所作。卧室门旁挂着林曦明创作的剪纸作品,两个稚气孩童扛着一条大鲤鱼,可爱,底色是中国红。造型生动而又简洁大气的剪纸艺术,折射出这位4岁便开始画画、10多岁剪纸艺术出名、水墨画多次荣获国际大奖的书画老前辈与民间艺术的心心相印。他在温州雁荡山建有“林曦明艺术馆”,在上海成立“林曦明现代剪纸艺术馆”,这一切,都佐证这位艺术家将艺术之根真诚地深植于中国的土地,体现他的艺术创作宗旨:“现代意识,民族精神。”
林先生虽届耄耋之年,仍是童心十足。除经常外出写生外,居家时他喜欢剪贴也成为一种生活习惯。那些摄影画刊、包装纸、各种报纸等,只要他认为美的画面,都一一裁剪并粘贴收藏,用以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他还喜欢看抗战的电视剧,说“日本鬼子最坏了,我们从小吃足他们的苦头!与日本人打仗的电视剧,最后都是我们赢了,叫人看了很开心!”好似童言,爱国之情与民族精神却油然言出。
戴着贝雷帽的林曦明先生坐在靠椅上,谈到书画便滔滔不绝:“我书法是借用古人又不像古人。”细究,林老师的书法既有尹秉绶的方正奇崛之气,又借鉴了“扬州八怪”金农漆书的外拙内秀,创出少庙堂之气、多现代率真的“林氏书法”。怪不得学生办画展出书都敬请他题字,他也不辞劳累。他的书法厚实从容,大气古拙。落纸生根,书评家称其书法“压得住阵脚”,有书家的帅将气魄。
曾用“九一斋”作书房兼画室斋名,谓九九归一,从一起步。林先生听后突发奇想说:“还是取莫愁堂好!”同去造访的海上画家艺术网总编施平先生问为何不用斋、轩而要用堂?林先生说:“堂字正气,发音阳声,响亮!”原来斋是养心的,静心只一面有窗;阁是藏书供佛的小屋;轩乃四面有窗透气;而堂是厅堂正室,汉时称“殿”,意蕴尊严、堂堂正正。林先生随即起身说:“我现在就题写吧。”说罢,裁纸研墨。作为学生,当时我受宠若惊,看着老师林先生拿起一支兰花型的三寸长锋笔,蘸墨一气呵成挥写了“莫愁堂”,三个字个个饱满,折笔拐弯,蓄势发力,都厚实肯定,就连落款签名小字也用这支大笔写。最后盖上钱君匋、韩天衡先生刻的闲章和名章。
林老师题写“莫愁堂”经装裱后挂书房,顿觉满堂生辉,仿佛置身于书画殿堂里无忧无虑。快乐地为大家作画并让大家都快乐,这便不辜负了林老师题写“莫愁堂”的期望。我想,书画不就是让大家心灵获得欢愉而让事事莫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