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球”基础要提高,瓶颈在哪?难点在哪?前申花名将、市运会杨浦区初中男足主教练张勇以足球项目为例,讲述了他的亲身感受。
环境在变好
昔日的申花铁腰张勇退役后就投身青少年足球培训工作,8年前与好友创办了幸运星青少年足球俱乐部,如今在沪上乃至全国都已有不小的名气。同时,他又是杨浦区鞍山中学足球队的教练,这次以杨浦区初中男足主教练的身份率队参加市运会。
张勇自己小时候就参加过市运会。“那时我代表虹口区打初中组比赛,因为我们是从区少体校输送到市少体的,不过现在区少体有足球队的已经很少了。”这次他执教的杨浦区初中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幸运星俱乐部、根宝足球基地、鞍山中学、杨浦体育附中,并以小组第一身份晋级淘汰赛。
在张勇看来,从市运会足球比赛的变化可以得出足球大环境正在往好的方面发展的结论。“我记得上一届市运会,男足初中组一共只有六七支球队,今年有13支,从数量上说接近翻倍了。先不管各支球队的水平怎么样,参加的队伍多了,这就是进步。”他说,“市运会毕竟4年一次,各个区还是相当重视的,比赛的态度、投入、组织肯定不一样,这对小球员们来说也是非常好的锻炼机会。说实话,他们的正规比赛还是太少。”
家长有担心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庞大的球迷群体,但过去几年真正踢球的“足球人口”连年萎缩,严重制约了国内足球运动发展。现在国务院发文指出要“大力推广校园足球和社会足球”,张勇认为这是一件大好事,“不过要真正执行和落实,还有很多事要做。”
要让小孩子来踢球,首先家长得愿意。这么多年的“孩子王”生涯,张勇的感受是,如何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是普及青少年足球的最大难点之一。这个“忧”在哪?就是孩子的学习。
“踢球是一件辛苦的事。从某种程度上说,踢球和学习之间肯定会有些冲突,成绩好又踢得好的孩子毕竟是少数,但他们又不可能完全丢掉学习。”张勇表示,“足球就是一个金字塔,必然要面临竞争和淘汰,越往上越窄。所以,怎么让那些从小来踢球的孩子有一个延续性,让他们今后能继续发展,这很重要。常常有家长跟我说,我的小孩如果不踢球了怎么办,他们还是最担心这个。”
张勇认为,一个小孩至少要经过10年左右的基础训练,才能知道他是不是好球员。“首先要让更多人到幼儿园、小学踢球,然后我们再慢慢筛选。所以孩子们不踢球了,也能有机会继续学业,这很重要。”
在发展校园足球的方案中,首要是打造稳定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联赛体制,张勇觉得这条路很对,但目前还比较薄弱。“上海在校园足球方面算是走在全国前列的,不过我们现在也只能说在小学、初中这两块还可以,到了高中就很难了,大学更不用说。现在的大学生足球联赛,只是集中在几个学校之间,没有普及。当然,这是需要时间的,不是一两年可以做好的事,起码要5到10年。”
教练门槛高
有人想学,也得有人能教。除了踢球的孩子少,青少年足球的另一大瓶颈就是优秀的教练员比较稀缺。张勇认为,目前的这种体制,很难吸引好的教练尤其是有过专业、职业足球经历的退役球员进来。
“现在搞校园足球的学校,不少教练原来没有踢过球,专业队、职业队下来的更少。他可能只是一个足球爱好者,或者普通的体育老师,但足球不是他的专长,这样是有先天缺陷的。”张勇对记者说,“从教练员培养的角度,首先要看你球是不是会踢。如果连一个基本的示范动作都做不好、做不准,很难培养出好的球员。”
为什么专业的教练会这么少?张勇提到了这一点:门槛。“有的球员退下来,他也想干,但很多只能做外聘教练,不是正式员工,因为他没有教师资格证,上不了岗。要知道,球员的文化水平相对要差一些,要考到这个证肯定相对困难很多。”他说,“现在的情况是,有能力的可能考不出证,但考得出证的又不大会踢球,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
张勇说,青少年阶段主要是靠教练。“刚刚起步时,教练的能力对小孩来说很重要,甚至将决定他以后能达到的高度。所以我觉得,今后在政策方面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些倾斜,或者有相应的办法,更好地吸引那些对足球有热情的退役球员加入到校园足球中来!”
本报记者 关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