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抢购、脱销,开一个火一个的进口商品直销中心,在有些人眼里属于自贸区里的稀奇事。进口商品零售和建设自贸区有啥关系?蒋琪民不止一次遭遇这样的疑问。“怎么没关系?负面清单制度,贸易便利化,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样样都有关系。”他说,保税区时代不提倡零售,而自贸区的负面清单不限制零售,这就为直销中心的开设带来底气。“既然是试验区,就应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大胆尝试的动力。”
因此,凭借着公司旗下十大贸易中心多年积累下的会员单位资源,1500多家从事食品、化妆品等快消品行业的外资企业成为他的底气。今年6月刚刚开幕的澳大利亚馆也与其对接,澳大利亚进口商品可直接进入销售。“今年我们还要继续推进国家馆的建设,让进口商品的品类更丰富。”
但蒋琪民对直销中心的规划显然不止于销售火爆。“现在的直销中心不是最终的商业模式,开幕不久的临港店会有二三万件产品,逐步成为订单中心、交易中心。”
9月底开出的进口商品直销中心临港店将会和“跨境通”合作,消费者不但可以在店内直接购买,也可以看样订货,让店家当晚送货上门,或者在网上购买。“一切准备就绪后,外高桥进口商品网和跨境通将同时上线,今后每一个直销中心都会转变为上述经营模式。”
在他的规划中,上海将开出10家进口商品直销中心,其中3家在浦东,7家在浦西。同时江浙布点3到5个,基本覆盖华东六省一市。在形成这一规模后,一个以进口商品为主的快速消费品集散中心就将在自贸区内建立起来。“比方说进口大龙虾,已经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企业在和我们联系,也许今后深海捕捞后,船队能直接开到洋山港卸货,然后打包运到武汉、杭州等地,这不就形成了自由贸易港?”
100万平方米的仓库,至少上千家的销售网络,年销售规模达到100亿美元以上,这是蒋琪民给进口商品集散中心定下的基本规模,以上海自贸试验区为原点,形成辐射长三角的进口商品贸易中心。
“看到直销中心的虾仁只卖48元一包后,原本68元到75元的市场价,也跌到了50元。直销中心在价格上引导市场回归,也是自贸区的示范作用。”蒋琪民说,直销中心虽然不卖“白菜价”,但却可以通过节省商业环节成本,做到“香港价”,而这一经营模式最终将复制到医疗器械、进口汽车等品类上,让老百姓省下更多的钱。
“多年来,进口心脏支架、汽车零配件在国内售价远远高于国外,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打破现有的潜规则,让老百姓享有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蒋琪民说。 本报记者 张钰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