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周刊》联手复旦大学传媒与舆情调查中心、上海理财博览会组委会,开展了“2014上海市民理财认知及其行为”的专项调查,本周二公布了调查报告。
调查发现,逾七成上海市民最近一年投资理财赚了钱。亏损的受访者只占4.5%,不赔不赚的占17.6%,赚0%-5%的占42.7%,赚5%-10%的占25.1%,赚10%以上的占10.1%。大部分受访者能通过投资理财战胜通胀或银行存款基准利率。其中,净资产超过500万元的家庭,全部实现了保本投资;而净资产低于50万元以下的家庭亏损比例最高,达到10%。
银行储蓄
仍是上海市民最爱
上海市民自发理财的比例较高。调查显示,60.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进行投资或理财。上海市民的投资理财观念比较谨慎保守,注重风险控制。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自己选择理财产品的标准是是否保本。当被问及最常使用的理财工具是什么时,“银行储蓄”以78.3%的比例位居首位。
在谈到最常使用的投资理财工具时,除了银行储蓄,比例最高的依次是银行理财产品(41.5%)、股票(41.0%)、信用卡(33.6%)、保险(32.3%)、基金(26.3%)和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比如余额宝、P2P等(23.0%)。
本次调查面向18岁以上年龄层次的上海市民,其中18-30岁的占22.4%,31-50岁的占31.6%,61岁及以上的占27.9%,包括了许多并不经常使用网络的中老年人。调查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方式,随机抽样方法,相比于网络调查仅仅涉及网民群体,电话调查的受访者结果更符合社会整体的实际情况。
赚钱方式
首选“老实上班”
不管理财观念如何变化,勤劳致富依然是公认的“王道”。当被问及“你认为要通过以下哪些方式,才能赚到足够的钱”,48.8%的上海市民首选“上班致富:老老实实上班,有一份稳定收入,努力存钱”;排在第二位的是“创业致富:自己创业”,占45.2%;有43.1%的人则把通过“投资股票、基金、房产等金融工具”致富排在第三位。由此可见,上海人对待赚钱的态度比较踏实稳重,同时具有较强的投资理财意识,总体投资风格较为稳健。
同时,稳健保守的投资心态也使得上海的受访者对黄金、楼市、股市等高风险投资工具的信心指数不高。
购物
超六成人去实体店
调查结果表明,有三成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最常用的购物及消费手段是“网购”。尽管如此,依然有超过六成的受访者将“实体商店采购”作为自己购物及消费的最主要手段。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体店购物和网络购物将共存共荣。网络购物有可能会越来越多地分割原本属于实体店的消费市场,但实体店带来的良好购物体验,尤其是餐饮、娱乐、健身、教育等服务性消费则是网购无法取代的。值得一提的是,还有2.7%的受访者把团购、海外代购等更加新潮的购物方位视为自己最常用的购物及消费手段,未来市民购物会有更多元化的选择。
信用卡
非现金支付最常用
受访者最常使用的非现金支付手段是“信用卡”(34.0%)。20.0%的受访者最常使用的“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手段。18.7%的受访者最常使用“网上银行”。此外,有3.0%的受访者最常使用“手机银行”。可见与信用卡相比,互联网金融在日常支付领域的渗透率还不是很高,未来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互联网金融
高收入家庭使用率低
高收入家庭最爱尝鲜互联网金融?错!他们相对视野更广,对安全性更为看重。
交叉分析显示,净资产在500万元以上的受访者,资金投入银行储蓄和互联网金融的比例都最低,而使用银行理财产品、股票、基金、保险、债券、海外投资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群体。可见上海的富裕人群拥有较强的投资理财意识和能力,同时由于财富基数较大,对投资理财的安全性也有强烈需求,因此对新兴的风险较高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往往缺乏足够的信任和兴趣。 本报记者 谈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