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归的追梦之路
市金融党委 新民晚报社
联合推出
人物自述
2012年6月,我从香港回到上海工作。站在黄浦江畔,眺望浦东夜景,东方明珠塔旁屹立的上海银行大厦上,那富有动感的黄蓝色LOGO标记分外显眼,室内依然灯火通明。一种亲近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上海,堪称中国最美妙的城市;这里,有火热的工作与生活,令人时刻感受着“大时代”的魅力。
牛津一年充满收获
1996年研究生毕业后,我进入一家国有银行在北京的总行,先后在多个部门和岗位工作,基本上都是风险管理领域。虽然在别人看来“顺风顺水”,当上了处长,但心中始终还有一个未能实现的愿望,就是到国外“充电”,一方面实地感受世界金融的风起云涌,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借此了解域外风情,进一步拓宽眼界。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底,我顺利获得了英国政府“志奋领”(Chevening )全额奖学金,并被牛津大学商学院录取为工商管理硕士专业的学生。
在牛津学习的一年,辛苦而充满收获。我所在的MBA班,总共170多名学生,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起初我还以为,中国学生肯定最刻苦、最努力,成绩应该也最好。出乎意料的是,一部分外国学生的努力和专注度甚至超过了我们:一位来自南非的同学,每次完成作业的认真程度几乎达到“苛刻”,还积极参加各类社团活动,为此他长时间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几乎每门功课都在80分以上(在牛津大学,80分是优秀,也是严格控制比例的);另外一名美国同学,曾是美国国家赛艇队队员,从10月初入学一直到第二年3月牛津、剑桥赛艇比赛这段时间,他每天都是早上5时参加训练,10时再赶回教室上课,几乎从未缺课,最后仍以优秀成绩毕业。
在和这些优秀同学的接触中,我切实地感受到认真的态度、担当的精神,以及一种自我实现的追求。我常想,西方发达国家能有今日之成就,恐怕就是因为有这样一大批“社会脊梁”的支撑。我也希望能回到自己的国家,努力发挥这样的作用。
赶上发展“黄金时代”
回北京工作后不久,我被派往香港的一家银行。这是内地银行收购的第一家在港美资商业银行,我有幸成为从内地派驻香港的第一个员工。
在这家银行工作的5年多时间里,经历了一段从不信任、不理解到亲密合作的历程,也亲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对香港银行业的猛烈冲击,最大的收获是丰富了人生和职业阅历,逐步掌握了成熟市场条件下的银行稳健经营之道。
2010年初,我被任命为执行副总裁并主管零售银行业务。近一年时间里,我利用每一个周六上午,走访每一个零售网点(香港银行每周六下午和周日停止营业),和网点经理、员工一同探讨业务发展,研究改进产品和服务方法,听取他们对银行中后台支撑的意见。每个周日下午,我还会写一封邮件给所有分行经理,告诉他们我在过去的一周听过什么、做过什么、想过什么,并就下一周的业务重点、怎么去做、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内容深入交流。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逐步获得了零售银行条线近1000名员工的信任和真诚相待,推动银行改进内部运行效率,提升服务水平。
在国内金融业发展的“大时代”来临之际,2012年,我获得担任上海银行首席风险官的工作机会。对于个人来说,可谓是实现两个“回归”:一是在境外工作学习多年后,回归到熟悉而亲切的环境,这里有更多的市场机会和发展空间,也有不少曾一起战斗的良师益友;二是从具体业务经营,回归到自己曾深耕多年的风险管理岗位,可以融入更多历练后的参悟与体会。
全心打造“精品银行”
来到上海银行,恰逢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如火如荼。这家以“上海”命名的银行,也从2012年初开始,制定并实施“精品银行”战略,加快改革创新,努力从传统融资中介向全面金融服务中介转变。
在上海银行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始终忙碌而充实。风险管理工作的目标正进一步提升:不仅要加强风险管理技术水平,更要尽快建立起良好的风险体制、机制和文化。我和身边众多优秀的同事一起,全身心投入“精品银行”的建设中,尽自已所能,希望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不辜负这个美妙的城市提供的难得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