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师生评价:他的第一动机永远是追求真理
~~~师生评价:他的第一动机永远是追求真理
~~~师生评价:他的第一动机永远是追求真理
     
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复旦哲学系教授俞吾金今晨去世
师生评价:他的第一动机永远是追求真理
张炯强
■ 俞吾金在指导学生 资料照片
  今天凌晨,当代哲学大家、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现代哲学研究所所长俞吾金因脑癌医治无效去世,享年66岁。

  消息传来,复旦师生无不感觉突然,人们回忆着这位大师:他是一位拥有明亮双眸的学者,头脑里堆叠着深沉的思绪,笔下流淌着智慧的言语;他是一位心怀天下的哲人,喜欢在江边的灯火中踟蹰,也喜欢在时代的浪潮中“翻涌”;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师,刚正不阿、实事求是,指引学生用科学的理论追寻人世的真理……他就是国内哲学界第一位“长江学者”、复旦大学外国哲学专业教授、学生“心目中的好导师”。

  凭借着一份执着和眷恋,一种信念和姿态,在复旦大学求学和从教的30多年里,俞吾金始终致力于让科学理论入脑、入耳、入心。

  在复旦,关于俞吾金的传奇故事很多——他是当年狮城舌辩的教练兼领队,主编了《狮城舌战》和《狮城舌战启示录》两书,在全国掀起了大学生辩论的热潮;他开设了微博和博客,包括哲思星空、新近力作、学术论文、问题与思考、现实关怀,数百万网友关注;他快到30岁才圆大学梦,1977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与哲学有缘,是因为“文革”时,他在上海电力建设公司工作时受工伤,养伤时候呆在图书馆里,看到的仅存的一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然而,在复旦师生眼中,最难忘的是他的一句句名言,最著名的一句是“第一动机是追求真理”。

  俞吾金于1990年担任硕士生导师、1993年担任博士生导师。20多年来,他已指导并培养了40多名博士和硕士。这些年来,俞吾金深知,前来考研的大部分学生动机很复杂:有的希望通过考研改变自己的身份,也有的希望今后能够留在上海工作;有的为了陪伴自己的恋人考到复旦,也有的希望把复旦作为跳板,今后到国外去寻求发展。

  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动机,俞吾金给研究生们上的第一堂课可以称作“第一动机”课。他说:“我知道你们考到复旦来出于各种不同的动机,这些动机并没有错,但我要求你们,在读研期间,在做学术研究时,你们的第一动机应该是追求真理。”在俞吾金看来,学术的尊严就在献身于真理,在现实社会中,尽管前来考研的学生会有各种动机,但只要把“追求真理”置于第一动机的位置上,就能确保他们在读研的过程中不迷失方向,不陷于浮躁。

  俞吾金给每个学生必上的一门课是“学术规范”课。作为复旦大学首届学术规范委员会主任,他经常告诫他们:就像踢足球必须遵守踢足球的规则一样,做学术研究也必须遵守做学术研究的规范。一方面,要尊重前人和同时代人的研究成果,决不允许犯抄袭、剽窃这类低级错误;另一方面,学术研究贵在创新。当然,创新决不是天马行空,必须言之有据。俞吾金坦承,他晋升为教授后,给自己下了一个“绝对命令”:每当你提起笔来想写什么时,都必须先问问自己,你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上提供了前人和同时代人没有提供过的新东西了吗?如果没有,那就把笔放下来,否则,写出来的东西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甚至是文字垃圾。

  俞吾金的课是最“火”的,俞老师的为人更为人称道。从2006年起,他坚持每个学期为本科生开课:一门是《哲学导论》,另一门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精读》。学生们都知道,选俞老师的课并不是很容易的:如果不限制人数,教务处只好安排他到复旦最大的教室5301去上课;如果限制人数,教室比较小,学生们会提前去占座位,而晚到的学生只能站在后面或坐在地上听。

  每次上课,在课间和课后都会有不少学生围着他提出各种问题,尤其是学理工或学医的本科生,初次接触哲学,基础比较差,问题特别多。俞吾金在课堂上经常说:No stupid question(没有愚蠢的问题),鼓励大家积极思考,踊跃提问;他还把自己手机号码和电子邮箱写在黑板上,欢迎大家与他展开讨论。俞吾金上课从来不迟到。有一次,他从凉城新村骑车去学校上课。谁知自行车的一个轮胎在半路上爆了。他一看手表,来不及修车了,竟然推着自行车,跑步去学校。当他气喘吁吁地跨进教室时,上课铃声还没有响。俞吾金常常对别人说:“如果100个学生来听我的课,我迟到一分钟,就等于浪费大家100分钟的宝贵时间。”

  复旦的同学们说:听俞老师的课,师生互动,气氛活跃。他总能用简单的语言阐明深刻的道理,让高深的哲理融于生活,充分彰显出哲学教学的魅力。一位已在哈佛大学化学系就读的研究生写信给俞吾金,说起哈佛大学很重哲学氛围,而她之所以能够很快地融入进去,完全得益于在复旦听了俞老师上的康德课,而她现在身边还带着《纯粹理性批判》;另一位在东京大学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回上海时,专程再到复旦听俞吾金的《哲学导论》课,希望重新感受哲学的魅力。

  今天,俞老师走了,同学们再也听不到他妙语连珠的课。“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俞老师在我心中永远是一个神话。”

  本报记者 张炯强

  相关链接

  复旦师生微博纪念俞吾金

  复旦微博协会:今日凌晨五点,我校@复旦大学 哲学学院@俞吾金 教授因病逝世,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六岁。老师生前笔耕不辍,传道授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复旦哲学系乃至中国哲学界,可谓承前启后,不但自身著作等身,更为我校乃至中国哲学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后来人。沉痛哀悼,精神不朽!

  同事:悼念俞吾金教授。曾有几次较深之谈话,感到他是一位勤奋的读书人,温和的学者,善于思考社会与人生,关注现在,更虑及未来。记得十五年前曾听他说,在大变动的社会,理论要为长远建立秩序,有些论著要立即发表,有些则可以暂存书箧,留给未来。学人长逝,精神永存!

  小井老师:2008年1月29日,大雪。我在校园里拍雪景,遇到赏雪的俞吾金老师夫妇,主动上前帮他们拍照。今天怎么找都找不到这张照片,只看到电子邮箱里俞老师的邮件,对照片表示感谢。我回邮件说俞老师的课和讲座是我大学生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样的话,可能是这三十多年来复旦学子都会说的话。俞老师精神不朽!

  学生:一早上听到俞吾金教授逝世,心如刀绞,俞教授并不认识我,但是他却是在复旦对我价值观科学观影响最大的老师,大二听他讲康德,终身受益匪浅。这几年许多我在本部时候尊敬的教授去世,每次都让我大哭一场,我读书小组的导师邓正来,我上过一门课的朱维铮,复旦之所以为复旦,也就是有他们。一路走好。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化新闻
   第A16版:上海花城
   第A17版:上海花城
   第A18版:文化新闻
   第A19版:文化新闻
   第A20版:上海市第十五届运动会会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申城社区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阅读/连载
   第A29版:新民法谭
   第A30版:新民法谭
   第A31版:新民法谭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自贸之窗/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陆家嘴金融城/金融天地
   第B06版:理念分享/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陆家嘴金融城/公司探营/汇市金市
   第B08版:海归心声/陆家嘴金融城
   第B09版:陆家嘴金融城/城里城外
   第B10版:基金纵横/陆家嘴金融城
   第B11版:广告
   第B12版:股市大势/陆家嘴金融城
   第B13版:陆家嘴金融城/彩票世界
   第B14版:广告
   第B15版:陆家嘴金融城/创业前途/网上网下
   第B16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C01版:新尚
   第C02版:人物
   第C03版:名表
   第C04版:名表
   第C05版:名表
   第C06版:潮流
   第C07版:秀场
   第C08版:珠宝
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教材进校园
复旦哲学系教授俞吾金今晨去世
“最严”大气条例 “按日计罚”开罚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5复旦哲学系教授俞吾金今晨去世 2014-10-31 2 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