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城市文化美誉
“城市的发展靠经济,但更要靠文化。”作为201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课题之一的《上海提升全球城市品牌与增强城市吸引力研究》的主要研究成员、上师大党委书记陆建非教授说,城市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全球城市的重要标杆。增强上海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城市亲和力的形成和升温。
上海要建成全球城市,必须提升城市公共文明水平,许多不文明行为会给城市形象蒙上阴影,使域外者产生不适感,而不得体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方式,还会降低城市的吸引力。比如,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公共交通工具内抢座或进食、无适度体距感、公共场所吸烟、不按规矩排队、随意拍照等等。
“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也以无声的方式,传载着上海的城市文化形象。”陆建非说,目前上海在道路多向指示牌设立与残疾人无障碍化服务方面做得比较好,但仍在一些地方亟待改善。在垃圾分类处理方面,上海则与东京等全球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城市公共设施对人们的生活起支撑和辅助作用,符合国际惯例的、合理的公共设施配置,能大幅提高城市跨文化交际中的美誉度和吸引力,使其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线,从而美化城市的形象。”他说。
建设知识创造中心
同为《上海提升全球城市品牌与增强城市吸引力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的青年学者李仙德,以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后的德国为例说起,正是德国强调知识创造和科技创新,使其在危机之中仍能逆势发展。在未来,全球城市将更加注重知识创造,通过网络的协同创新,成为全球关键信息的策源地,从而在全球经济中起引领作用。全球知识创造中心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关键支柱。“知识创造中心发展的动力,在于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蓬勃发展,从而具有全球科技创新影响力。上海应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国际研究表明,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民营企业,如深圳凭借华为、中兴、腾讯等龙头企业集聚的优势,提升了城市的创新能力。对此,李仙德认为,上海应聚焦新兴产业、重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注重科技金融的发展等,鼓励创新、创业、创意,推动民营企业崛起,使其成为上海建设全球知识创造中心的主体力量。
勇于担当探索不息
上师大教授陆伟芳在研究上海如何提升全球城市品牌时开宗明义:“到21世纪中叶,从时空特征来考察,上海具有建成全球城市的可能性,关键是上海建成什么形象的全球城市。”
为此,陆教授对21世纪中叶上海极有可能成为“全球城市2.0版”作了展望。他认为,在走向全球城市的路途中,上海会逐渐抛弃“上海”及“上海人”的自傲心态与狭窄视野,更加海纳百川。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眼下非常时兴的“老人海人”“新上海人”的称呼,其实还是某种程度的不包容。
陆教授还认为,探索精神的进一步扩散,应当成为未来上海的重要担当。上海从浦东开发到自贸区的试验,展示了其探索不止的精神。但是,作为一个全球城市,上海还应探索出更多新的发展举措——新的人口发展模式,为今天上海人口老龄化找到出路;更加智慧的人才机制,特别是吸引富有创造力、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吸引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从而为科技创新奠定人才基础;新的管理方式,让管理层与员工层都能愉快地工作;更多的绿色开敞空间,让上海的蓝天白云更为诱人,雾霾不再有;更为人性化的交通模式,实现换乘无缝对接……
借鉴“城市营销”经验
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之一的上师大副教授冯翔,提出上海可以借鉴欧洲一些国家的“城市营销”的成功经验。他说,目前欧洲最为流行的也是最大胆的做法就是将城市所有涉及对外营销的部门合并,成立“城市营销局”,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一个统一的城市品牌形象。目前,欧洲已有伦敦、汉堡等16余座城市实现了这类政府内部机构重组。然而,虽然压力很大,但从近些年来递增的速度来看,这已代表了欧洲城市的未来发展趋势。
以欧洲城市营销的后起之秀荷兰阿姆斯特丹市为例,去年该市撤销了城市招商局、经济事务部涉外办公室、市政府居住司、外来人才吸引署、城市旅游局、城市会展局等若干政府部门,重新合并成立了阿姆斯特丹城市营销局(Amsterdam City Marketing)。服务对象包括三类,即全球商务人士(经商、投资性质)、全球观光游客和会展商务游客(短暂停留性质)、城市居民(长期停留性质)。新成立的城市营销局的主要职责在于构筑、演绎、管理和维护阿姆斯特丹的城市品牌。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