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篇载: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诗》三百,《诗》共三百零五篇,言其整数,概括全部。达,达到,引申为完成。使,旧读第四声,出使。专,独也;专对即独立地应对。亦,表数副词,又;加强反问语气。奚,疑问代词,何、什么。以,动词,用。为,句末语气助词,表反问,与前面的奚相对应。
用现代汉语复述此章: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交给他政务,不能完成;派他出使诸侯国,不能独立自主地应对各种交涉。《诗》读得虽然多,又有什么用?”
需要说明,《诗》在西周时即已是培养政治人才的教材;至春秋,广泛地应用于政治活动、文化生活以及知识人士的日常交往中。当时的读书人和从政者,无不诵《诗》。《文心雕龙·明诗》曰:“春秋观志,讽诵旧章。酬酢以为宾荣,吐纳而成身文。”大意是说,春秋时期示人情志,常常背诵古诗;你来我往的谈吐中既可显示宾客的荣耀,又能展现自身的才华。据统计,《左传》引诗二百七十一处,多为外交应酬。其中,多是借用,即跳开诗的原本内容或具体意思,大而化之地表达个人意志、主张、情感。以下举《左传·襄公八年》中的一例。
这年冬季,晋国范宣子访问鲁国,拜谢鲁襄公春天对晋国的朝见,同时告知,晋国准备攻打郑国。在宴会上,范宣子朗诵《召南·摽有梅》,其中有“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莫错过好日子啊)”、“求我庶士,迨其今兮(今天就是好日子啊)”等句,借以含蓄地希望鲁国支持并早点出兵。而《摽有梅》是首爱情诗,主题是不要辜负青春。鲁国实权者季武子接过范宣子话茬,说鲁国自然高兴地接受命令,有什么时间早晚;接着朗诵《小雅·角弓》,其中有“兄弟昏姻,无胥远矣(兄弟们,亲戚们,不要互相疏远呀)”,同样借诗句暗指晋、鲁两国关系亲密,一定会及时出兵。《角弓》主题是不可疏远兄弟而亲近谗人,更不要贪图禄位而不顾后果。宴会结束,范宣子告退,季武子又朗诵《小雅·彤弓》,该诗写天子赏赐诸侯红色的弓,并设宴招待他们。季武子借诗作为临别赠言,意在奉承晋国。范宣子当然清楚,于是说,当年(六十多年前)城濮之战,我国先君文公向天子奉献战功,从襄王那里接受了红色的弓,作为子孙的宝藏;我是先君官员的后代,岂敢不接受您的好意?
类似场景,春秋时屡见不鲜。
孔子一贯重视诗教,《论语》有几处记载。孔子曾对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季氏篇),又说不学《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阳货篇),一物无可见,一步不能行。曾对弟子们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篇),等等。此章则表明《诗》对从事政务和外交的作用。
学《诗》,诵《诗》,只是前提、准备和手段,根本的是用《诗》。《诗》及《书》《礼》《乐》,还有其他一切知识,都是精神食粮,人们吸收以后变成营养,化为智慧,才能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加以创造性的应用,这是孔子语意的现代表述。
总之一句话:学以致用。或说:学须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