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桂杨园81号互助组的带动下,邻里之间亲如一家。
“年轻人”与老年人结对
如今回首,互助组已经有12年历史了,从最初的十五六人,发展到现在的45人,覆盖整栋大楼一半的住户,还吸引了隔壁楼的居民加入。小组创始人、时任81号党小组长的施云霞阿姨现已年过八旬,“以前都是我们照顾别人,现在轮到他们‘年轻人’来照顾我们了。”互助小组的成员都是已经退休的中老年人,在施阿姨看来,小组中那些才退休的新会员还算是“年轻人”。
老人独居或者子女白天不在家,一旦遇上点事,谁来照应呢?最靠谱的就是邻居。2002年,楼里的顾阿姨中风了,需要拄拐杖出门,70多岁的邻居姜阿姨主动陪着她出门看病、去银行取钱;独自在家的江阿姨高血压病犯了,打电话找施阿姨帮忙,施阿姨陪着她上医院,直到半夜才回家……老人们之间互帮互助的例子越来越多,于是,有人建议,不如楼里的老人们一起成立一支互助组,方便互相照应。大家一拍即合,互助组就这样成立了,“年纪小的”与年纪大的结对,隔三差五上门问问情况。如今组员也多了,并分出5个分组,还有组员精心制作了《邻里互助手册》,把所有组员和其子女的联系方式、老人患有什么慢性病、该吃什么药,统统记在本子上,人手一册,方便应急使用。
“我看到新闻说,有的独居老人在家里去世几天都没人知道,直到遗体发臭才被发现。这种事情在我们楼里是绝不可能发生的”,施阿姨说,“如果楼里哪位老人一天不露面,我们就要牵挂他了。”就比如组员奥阿姨,一旦天气晴好总会把衣服晾出窗外,一到下午4点就会收衣服。偶尔一天,有人提醒家住奥阿姨隔壁的施阿姨,“时间已经过了4点半,怎么奥阿姨家的衣服还晾着?”施阿姨去敲门也不应,打电话也没人接,她心里有些不放心,心想奥阿姨年纪也大了,万一有点闪失……情急之下,施阿姨一边打电话通知老人的女儿,一边在小区里四处寻找,才发现原来是奥阿姨在楼下跟人聊天忘了时间,虚惊一场。
交“会费”共建互助基金
互助组成立后,大家的心贴得更近了。组员之中,谁生病了,谁住院了,大家会买了水果补品来探望。于是,有人提议,不如大家出钱成立一笔基金,以后探病的花销从其中抽取。这项建议被采纳了,并决定由楼组长薛秀芳阿姨来保管。
“她恨不得把一分钱掰开来变成两分用”,这是大家对薛阿姨的评价。她退休前从事财务工作,所以也把严谨的作风倾注到这笔基金中来,每一笔钱的进出都在账本上记得清清楚楚,报销经费需要出示发票,没发票时就需出具两名当事人签字的“白条”,这一张张凭证都被薛阿姨贴在小账本里。
每年的“三八”妇女节,就是收“会费”的日子。起初,只是每人付5元。十多年来,随着成员的增加,“会费”提到了30元,但有的组员一交就是200元,还特别叮嘱薛阿姨不要声张,就这样基金已经攒下了几千元钱。每到年末,81号的邻里们还会一起吃年夜饭,组员的饭钱可以由基金出资,家属参加的话再做贴补,满满三桌街坊邻里说说笑笑,在寒冬腊月里,肚子里、心里都是暖暖的。
其他楼组纷纷来取经
互助组几乎是一支“娘子军”,而张顺福则是其中少有的“绿叶”,大家都亲切地叫他“阿福”,也有人形容他是娘子军中的“洪常青”。阿福叔才退休没几年,算是互助组中的“年轻人”,也是组里的活跃分子。
阿福叔与几位“年轻”组员经常带头组织活动,甚至还叫上施阿姨、薛阿姨等一众阿婆一起去KTV唱卡拉OK,活力不输青年人。81号的娱乐活动之多,让其他楼的居民也很是艳羡,单单今年已组织了多次数十人规模的旅游活动,包了大巴去长兴、安吉玩上几天。
桂杨园居民区党总支书柴菊梅告诉记者,81号的邻里关系好,需要调解的矛盾也少,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居委会的工作压力。这种互助模式在小区里出了名,其他楼组也纷纷来取经学习。比如在去年,桂杨园6号和38号也成立了睦邻点,每个月都会组织楼里的老人、妇女们聚在一起聊天谈心吃点心,这类互助模式以后也将进一步扩展推广。
方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