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少儿京剧《少年中国梦》上演,在虹囗区为全区学生演出的开头几场,孩子们安静地坐着,纪律好得像没人似的。观众没什么反应,我觉得难以接受。这部戏主题严肃,但表演生动,“唱、念、做、打、翻、舞”满台生辉,现场不该这么冷冷清清的。
想起小时候在老家看徽班戏,阿娘总陪着我说这是“关羽”,这是“包拯”,听了解说我能看下去了。到上海后父亲常带我看京戏,他不厌其烦地讲“贵妃醉酒”,“锁麟囊”……我成了小戏迷。我决定也去陪孩子们看戏。每场开演前,我向大家简介剧情,讲观剧礼仪:看戏可以笑、议论、互动,看京戏可大声喝彩,还当场演示如何叫“好”,气氛被调动起了。
第一次进剧场看京戏的孩子们觉得很开心,但要学会正确表达并不容易,出了不少洋相。有场演出,气氛热得无法控制,一个多小时里,喝彩鼓掌竟有56次之多,弄得演员差点演不下去。还有一场,剧中主人公“小东北”牺牲时,有几十个孩子一面哭一面大声叫“好”。“夜走坟场路”,台上诡异恐怖,台下却有人笑说,假的!我不批评,只是一次次在点评时告诉他们,叫“好”、鼓掌不在多,而要恰到好处“踩”在点子上;感动时,沉默是金;至于“戏是假的”,我以问作答:“戏里打仗,难道找一堆人去真死?”说得大家直笑。经过一场又一场的讲解,孩子们越来越入戏,都争着要当“好观众”。
在剧场,孩子们也在教育我。“少”剧结尾是“小东北”死了,这是我觉得最感人的一段戏,是戏的高潮。孩子们却无法接受,每次都有人哭着求我:“让‘小东北’活着,让他实现中国梦。”“满台国军将士不去炸坦克,怎么让孩子去炸?”我们只考虑戏剧冲突,没想到细节不甚合理。我们根据孩子们的意见修改了结局,最后让爸爸牺牲。新的结尾引起了热议:“爸爸是营长,他死是英勇牺牲。”“让大家都活着多好,父子刚相认,话都没说够。”“这就是战争!战争就会死人,你懂不懂?”听着这些议论,感觉孩子们看懂了戏,我的心里甜滋滋的。
我参与创作、策划的 “少”剧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我曾连续看了、讲了70多场。最近有个区提出要看济南儿童艺术剧院的《我的麦哲伦海峡》。这是一部贴近学生生活的好戏,我帮着引进了。这戏与我无关,要不要去剧场?考虑再三我还是去了。每天学生进场,我会告诉他们剧中有打儿子的“坏爸爸”、偷看日记的“坏妈妈”、逃学的“坏孩子”……我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大家看戏分外专注,效果特别好。
陪孩子们看戏,领他们进入艺术殿堂,时时感觉到纯得如清泉的童心、童真,酿成了一杯酒,令我回味无穷。经过口口相传,我创设的这个“新行当”有了小名气,学生们在看戏前常会问:“今天叶老师来吗?”看着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我常忍不住与自己商量,再改一次行,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