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月莫斯科河的游轮上,我度过两个夜色美好、风儿爽朗的夏夜。
白天城里游,夜宿游轮“沙什科夫”号。夜里七点多,红日依然高悬,丝毫没有“夜”意。车抵码头,迎客仪式阳光般的热情:身着俄罗斯民族服装的姑娘、小伙排成一行,达利娅用兰花餐巾托着装有罗宋面包与盐的盘子列队首,德米特里欢快地拉起手风琴,谢尔盖边弹三角琴边用诙谐的肢体语言与客对话……以面包与盐迎客是俄罗斯传统民俗,朴实的东西最珍贵。客人纷纷掰点面包,撮上盐,会几句俄语的就说一声“Cпасибо”,笑意写在主客脸上,友情淌在彼此心里。
莫斯科的夏夜,户外十点多还能看报。晚餐后我爬上主甲板,欲览夕阳下的莫斯科河风光。以苏联时期海军部长沙什科夫将军名字命名的游轮,设施不错。休闲的桌椅散落甲板,俄国游客已在那休憩:一对文身的膀爷埋头下棋,几位肥妈穿着泳衣趴卧躺椅晒日光,两个金发小姑娘头凑一起,专心地编彩带。河面泊着好几艘漂亮的游轮,夕阳辉映,涟漪荡漾,鸥鸟翔集。堤岸边用石块垒得密实,斜坡上绿茵如毯。岸上民宅林立,以七八层高的楼居多,形似上海老公房,不过听说都有电梯。岸上有推小儿车散步的,有铺着塑料布在绿地里打牌的,有坐在石凳上嘴对酒瓶独饮的;河边有垂钓的,野泳的,还有套着五彩救生圈的孩子们在戏水……惬意、松弛,好一幅莫斯科市民的消夏图。俄国纬度高,光照短,人们格外珍惜阳光下的生活。
第二天下午五时,游轮鸣笛启航,开始了沿莫斯科河、经伏尔加河抵彼得堡的水上之旅。盛大的开船仪式上,船长亲临致辞,以香槟酒敬客,几个来自北京、兰州的留俄学生做翻译。船驶离码头后,我这才看清它的全貌:码头主楼气宇轩昂,中央竖着高高的塔楼,塔顶缀着一颗大红的五星。这是我们这代人自幼熟悉的苏联典型建筑,就像延安中路上当年的“中苏友好大厦”。热闹过后,是香槟醉人,还是难舍莫斯科?甲板上依然游客如织。河水金光闪烁,两边浓荫夹岸,绿荫深处还可见几座吊塔在作业。且行且赏景,高楼渐渐隐退,小屋多了起来。小房子造型真漂亮,有五彩的水泥建筑,童话般地可爱迷人;也有灰、褐两色的木板建筑,简单、朴素,叫人想起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笔下的乡间农舍。是莫斯科人的郊外别墅吧,不时还可见小教堂隐于林荫,东正教尖尖的十字架为如画的风景添了一抹人间烟火的重彩。九点多了,夕阳依然妩媚。船已航行莫斯科郊外,河岸边是排排的小白桦树。树干笔挺,树皮泛着银色的晕光,皮面缀有黑斑,如黑眼睛在闪烁。我爱白桦,见过新疆白哈巴秋天的白桦林,林里铺满金黄的落叶,松松软软的。阳光透过树枝斑驳地洒向静寂的林里,美得令人心醉。莫斯科河畔小白桦,似少女亭亭玉立,别是一番清新可爱。岸上不时可见野营的帐篷,花蘑菇般地三两朵散开着。有摩托车斜躺径道边,许是来郊外度假的城里人。河面偶尔有轻捷漂亮的摩托艇飞驰而过,艇尾翻起白浪,弄潮儿还不忘与游轮的看客潇洒挥手,意与人同乐。
夕阳终于西下。河面腾起薄雾,像蒙上层轻纱,朦胧中的莫斯科河分外宁静、安谧。有谁哼起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流连甲板的游客轻轻附和,有用俄语的,有用汉语的。1957年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上,这支歌获得音乐创作比赛的银奖。莫斯科河静静地向西北流淌,流经伏尔加河,流入波罗的海,汇入大西洋;她也载着这支歌,载着地球村民对和平、美好的愿望,流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