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上海莘庄某轻纺市场的皮具店选购一只380元的皮背包。店主拍胸脯保证:“假一罚十!”但是只用了几个星期,包角就磨破露出了人造革的白色底线。同事老马也曾买过一条号称“真皮”的腰带,用了不过几个月,就“拦腰断裂”,露出“人造皮”的真面目。店老板“赔”给他一条同样的腰带后解释说:“所谓‘真皮’就是‘人造皮’,是你自己不领行情!”
现在的皮货市场鱼龙混杂,假冒皮货猖狂,概念模糊的所谓“真皮”,明明就是人造革、人造皮、仿造羊皮、仿造牛皮,却以假充真,兜售给“不知情”的消费者。这本是典型的“欺诈”行为,却已公然成为“潜规则”!
出售仿皮商品,商店必须注明或说明,不允许“蒙骗”消费者。市场的管理人员有责任和义务监督店家合法地经营;网上销售同样需要相应的管理与监督机制;有关部门则需要把“现场检查”和“长效管理”有机结合,谨防与打击皮具市场的“李鬼”,真正确保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