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的《新民晚报》刊登了《国产科幻片究竟“卡”在哪里》的报道后,91岁的沈寂老先生立即打电话给我说,他知道国产科幻片“卡”在哪里。
我想,对啊。沈老就是报道中提到的第一部国产科幻片《珊瑚岛上的死光》的编剧,自然最有发言权。
“作家要懂得一些科技知识。”这是沈老说的拍好科幻片的第一个条件。人们常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但小说往往又是改编剧本的基础。小说写得好,剧本就改编得好。作家不懂科技知识,或者压根儿就不感兴趣,怎么能写出生动有趣的科幻小说,又怎么能改编出精彩的电影剧本,拍出优秀的科幻影片呢?
沈老说,小说《珊瑚岛上的死光》的作者童恩正生活在一个科技家庭中,他的父兄皆是计算机专家。童恩正从小深受父兄的影响,非常热爱科学,这使他产生许多科学幻想。尽管如此,他在创作科幻小说时,依然十分严谨。小说《珊瑚岛上的死光》写好后,他还请父亲和哥哥审阅,以免在科技常识方面出“洋相”。读童恩正的科幻小说,很难看到有科技“硬伤”,令人信服。
此外,“要让懂得电影艺术规律的编剧来改编”。这是沈老说的第二个条件。同是文学作品,小说与电影剧本不一样,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一个用文字表达,一个是用画面表达,其内在规律也是大不相同的。好的小说家,不一定能写剧本,也不一定能将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
当年,沈老看中了小说《珊瑚岛上的死光》后,立即致电童恩正,请他将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童恩正却一口回绝了,说,自己不懂电影,不知道如何才能将小说改编成电影。他反过来恳请沈老帮他改编。因为他知道,沈老是电影剧本的创作高手。沈老为童恩正的坦诚和信任所感动,连续奋战四昼夜,拿出剧本初稿,童恩正看后,大为赞赏说:“如果我改编的话,肯定不会这样好。”之后,沈老还专门去请教激光专家,死光是什么颜色?专家说,无颜色。沈老觉得没有颜色,是视觉艺术的大忌,便来了个大胆的科学幻想,即用红光来代替“死光”。果然,收到奇效。
说到这里,沈老缓了一口气说,拍好科幻片,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领导的支持”。沈老说,这不是说套话,更不是拍马屁。这是他的切身体会。
记得当年沈老联系童恩正时,童恩正开口就提出一个条件,即一旦上影厂决定将他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就一定要拍摄,否则,他就将改编权给其他电影厂。他这样说,是有原因的。因为他的小说《古峡迷雾》,被上影厂改编成剧本后,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拍出来。但是,在未看到剧本的情况下,就要保证拍摄这部影片,这在上影厂是没有先例的,自然会有人反对,但是,文学部主任石方禹却是全力支持沈老。他相信沈老的眼光和编剧能力。对于长期被打入“另册”、备受歧视的沈老来说,这种信任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鼓舞。
“士为知己者用”。沈老在改编完电影剧本后,又参与了电影的拍摄。资金不足,不要紧。他们一起动脑筋,想办法,用最少的钱拍好这部电影。比如,影片中要出现美国城市里的高楼和高架路。当时要到美国去拍外景,那是绝无可能!不仅没钱,出国手续也办不下来。怎么办?沈老就设法从香港找来一些美国广告片,从中剪下所需内容,植入影片中。又比如,影片中要呈现海底珊瑚美丽诱人的镜头。要搞海底摄影,成本巨大,也绝无可能!他们就将珊瑚放在一口大水缸里,运用特技摄影来拍摄,照样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珊瑚岛上的死光》放映后,好评如潮,就是明证。
那天,大家在欢庆成功的时刻,沈老却非常冷静,他明白:上述三条,无论哪一条被“卡”住,该片就休想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