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歌唱家王昆的突然去世,令无数热爱她的歌迷扼腕叹息。作为中国民歌的标杆人物,王昆在长达七十余年的歌唱生涯中,演唱过许多脍灸人口的中国歌曲。她当年塑造的歌剧《白毛女》形象,曾深深影响过几代国人。1964年,周总理授命王昆组建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东方歌舞团。其间,她不拘一格地选用艺术人才,并以宽广的胸襟和不凡的超前艺术理念,开创了国家艺术团体模式探索、改革和发展的先河,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了浓彩重墨的一笔。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和胞弟及友人共同策划、制作过许多大型音乐活动,经常往返于京沪。有一次,我们在贺敬之家中,商讨《中国名曲大汇唱》的事宜时,与正来作客的歌唱大家王昆不期邂逅。于是我们就向她发出来沪加盟演出的盛邀。王昆老师首先肯定了这次活动的积极意义,并表示非常乐意参加。但由于事先已安排的外事活动,与上海演出的日期重叠,因此只能忍痛作罢。但热心的王昆老师表示很想为活动做些工作。
说来也巧,已确定落实的参演阵容中,唯独少了《乌苏里船歌》的首唱者郭颂。当时,身为黑龙江省歌舞团主要演员的郭颂,正在参加大兴安岭森林救火慰问演出,一时无法联系上。我们也正为此事犯愁。但据我所知,郭颂和胡松华、马玉涛等人一样,是在参加1956年北京举办的《全国音乐周》上,被慧眼独具的王昆发现并提携才崭露头角的,从此迈向更大更广的舞台,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歌唱家。因此,王昆对郭颂有着知遇之恩。虽然当时,我们与王昆老师初见,但她的真诚和平易近人,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于是,我斗胆试探性地恳请她是否能够帮助。岂料,不假思索的王昆老师一口允诺。旋即,带我们一行去她家,翻寻郭颂在哈尔滨家的电话拨打……果不其然,因为王昆老师的出面,在几经周折后,郭颂想方设法调整了自己的演出日程,在百忙中及时抵沪,圆满完成演出。
2012年底,北京复排歌剧《白毛女》,我在中国歌舞剧院的排练厅,又见到了出任该剧艺术指导的王昆老师。本次演出的演员是清一色的新人,主角分AB组。白毛女的A角为总政的谭晶,而B角则是“星光大道”走来的获奖业余歌手王二妮,她一直生活在陕北农村,虽也登过些大舞台,但从未饰演过舞台剧的角色,更别说是主角了,是块璞玉,所以需要更多的雕琢和培养。因此,王昆老师对她特别关照。虽说她已年近九旬,但精神矍铄,几乎天天泡在排练现场,乐此不疲地为王二妮讲解剧中人物,手把手地教她在表演中的一招一式,还时常为其开小灶,示范演唱。难以想象,这浩然正气的歌声,居然还像过去那样的年轻、甜美、质朴和动人。
但这么多年来,圈内对王昆老师的演唱,颇有争议。说白了,就是歌坛至今争论不休的“土”、“洋”之说。一种声音认为:王昆的演唱缺乏科学性和艺术性,至多是个“大本嗓”。其实不然,新中国成立后,虽没进过音乐院校学习的王昆,也曾随苏联声乐专家系统学习过西洋唱法。只不过,她在借鉴西洋科学的方法,演绎我们民族的作品时,能保持自己鲜明独有的风格。没有任何的拿腔拿调,西洋方法的运用能不露痕迹,应是高手。王昆在这么长的歌唱生涯中,歌唱状态能时终保持如此的青春长驻且宝刀不老,实属不易。就在她去世前的今年10月2日,王昆还以89岁高龄,在人民大会堂高歌她的成名作之一《农友歌》,这也足以说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