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篇载: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互乡难与言,按现代汉语习惯,是“难与互乡言”;“互乡”是“与”的宾语,提到前面,得以突出、强调,这是古汉语极常见的用法。互乡,地名。与,第一个为介词,和、同义;后三个为动词,赞赏、嘉许、支持义。童子,古人二十而冠,谓成年礼,此前皆可称童子;此章童子不会太小,当在十五至二十岁之间。童子见,据下文应是“见童子”,亦宾语前置。其,代指童子。退,畏缩。唯,独、只。甚,过分。洁己,洁身律己。保,保证、担保;不保,本文引申为不关注、不纠缠。往,以往、过去。
用现代汉语复述此章大意:人们难以和互乡的人交流。孔子接见了互乡的一个青年,弟子们对此迷惑不解。孔子说:“我是嘉许他追求上进,不赞成他面临学习机会畏缩不前。为什么唯独对互乡的人做得过分呢?一个人洁身律己以求上进,就赞赏他洁身律己,不要关注、纠缠他的过去。”
此章文句的具体解说,各家不一。本文比较、分析之后,自述其大意,供读者朋友参考。
此章颇有意味,试从几个层面略加敷衍。其一,“互乡难与言。”这是孔门弟子的印象,也许是当时人们的普遍看法。互乡那个地方可能较为闭塞、粗陋,或有其他原因,养成了少与外界交流的民风。依常人看来,既然如此,远离他们就是。但是,孔子不同。孔子心胸广大,深怀仁爱,相信“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公冶长篇),不相信互乡所有人都一模一样。所以,孔子才有“唯何甚”的责问和批评。
其二,“童子见。”见之前孔子必不知来者为何人,有何事,但只因是个童子而不加拒绝,足以反映孔子对青年人的关爱。交谈之中,孔子了解到这是个积极上进的青年,心中顿生好感,甚至欣喜,因而勉励有加,这是可以想见的。
其三,“不与其退也。”这是孔子对弟子们所作的解释。本文以为,首先,孔子觉得自己到了互乡,要求上进的童子请见是正常的;如果童子明知自己到了互乡,而不前来求教,那是不明智的。其次,童子满怀热情前来求解疑难,如果被拒绝,那么不仅原先的问题没有答案,而且无疑遭受了一次不小的打击,从此失去正确方向亦未可知,乃至一蹶不振,尤其是在互乡的环境中。这都是孔子不愿看到的。
其四,“不保其往也。”这不仅是针对童子说,而且具有普遍性。不管一个人的过去如何,只要他此时要求上进,就应肯定、支持、赞许。有人认为“往”义为往后,即将来;表彰当下进步,不保证将来一定上进。此说似亦可通,然依全文意思,取前说更妥。此语原意到底如何,可以存疑。
总之,孔子处世待人的心胸、原则、方式方法,由此章可见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