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之一的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曾留下一副有名的对联:“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两面枝。”另有一说,下联是“傲骨梅无仰面花”。我非常欣赏这副对联,尤其是“傲骨梅无两面枝”,铁骨铮铮,掷地有声。觉得这是治学做人的一面镜子,我把它作为座右铭,放置案头,陪伴了我几十年。去年我忽发奇想,要写一组咏腊梅的诗,于是就去认真地观看腊梅,不看犹可,一看却把这几十年自己手书的偶像砸坏了。
梅有不少品种,有红梅、绿梅、白梅、乌梅,最常见的是腊梅。因它花开五瓣,故又称“五福花”。前四种梅花开在四月前后,腊梅是梅花中的异类,它在天寒地冻中开放,在春暖花开时凋零。它的孤傲与冷艳,斗雪冲冰的傲骨侠气,成为古今诸多骚人墨客不竭的歌咏题材。宋代陆游“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写了它的孤芳自赏,亮节高风。宋辽的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用白描刻画了它的旷达和淡雅。明代高启的“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用比喻勾勒了它的高雅静美。又用“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描述它的低调和落寞。毛泽东的“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歌颂了它斗雪傲霜,甘为百花报春铺路的崇高精神。当今著名散文家赵丽宏,也把腊梅的精神境界开掘出一个新的深度,那就是腊梅面对人类出于偏爱而对之实施的锯斧刀剪的侵袭,甘于忍受,无怨奉献的坦然和无私。
毫无疑问,郑板桥的那副对联,写的也是腊梅,只是从另一侧面,写了它的正直和忠贞不二。他在这里用的是象征手法,那是用客观事物的表象来寄托意蕴的一种艺术手法。这副对联的上联“虚心竹有低头叶”,从竹叶的表象是两两相对向下生长的现象出发,由“有低头叶”推出它的象征意义“虚心”。它的下联“傲骨梅无两面枝”,照理应从“无两面枝”推出她一身傲骨的存在。令人惊讶的是,我看了许多腊梅树,所有的腊梅枝杆上都长着两两相对的枝条,也就是“傲骨梅皆两面枝”。由于郑板桥在文学书画史上的杰出地位,人们一直在企图替他的“无两面枝”寻求合理的解释。有人解释为:腊梅的花都开在向阳的一面,没有一朵花是向下的,说明腊梅光明正大的品格。这种说法无法证明“腊梅无两面枝”的存在。又有人对下联“无两面枝”表示质疑,说应是“无仰面花”之误。持该种说法的人跟郑老夫子一样不了解腊梅。其实上面关于腊梅花朵向阳开的说法倒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即“傲骨梅皆仰面花”。由上可知,郑板桥脍炙人口的那副对联的下联是不能成立的,与腊梅的客观生态相左。
基于郑板桥老夫子“虚心竹有低头叶”的精神,我想,如果我这个几百年后的后生小辈,指出他对腊梅缺乏了解,建议他老人家根据腊梅的生态,把下联改成“傲骨梅无两面花”,他该不会愤然作色、斥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