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2月03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由谭
从“自行车坟场”说起
谢京辉
  谢京辉

  最近网上有一则消息:“寒假来临,山东聊城大学校园内废弃的自行车过千辆,这些自行车锈迹斑斑,无人认领,犹如‘自行车的坟场’,景象甚是悲壮。”这种自行车成尸的现象,不仅出现于校园,而且小区、街边也随处可见,只是规模不同,真让人感慨万千。

  记得40多年前,很多人为了买到一辆自行车可谓千辛万苦,为搞到一张自行车票,一般在单位需要排上几年时间才能轮到。不仅如此,还需要花上100多元去购买,这笔钱在每月36元工资的年月中算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了。自行车买来后,人们会用心、尽心地天天擦洗、保养。每周还要大保养,即使挤占掉仅有一天休息日中的半天,也是在所不惜的,所花的精力一点也不比现在保养小车少。

  时过境迁,真是今非昔比,现在发生这种情况,令人费解,也许从中可以悟出一些门道,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其一,将自行车纳入爱心传递。一辆自行车用上十年八年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不该让其成为废弃物。很多同学都有用自行车的需求,学校可以倡导将其由师兄、师姐传递给师弟、师妹们,这样既可省了这笔花销,也可积攒人情,还可以传承文明。说不准也能成为爱情的信物,更是物超所值了。

  其二,建立起新的服务业态。不妨开展租赁业务,方便师生用车,成为社会租赁自行车服务的延生窗口。从目前自行车租赁业务看,缺乏个性化的特色服务,车辆款式过于单调,满足不了多样化的需求,借此机会可以进一步拓展租赁业务。

  其三,进一步发展自行车产业,淘汰落后产能。这些成尸的自行车大部分较为低端,虽然成本较低满足了部分需求,但也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如果以全国这些成尸的自行车计算,保守的估计也在成千上百万辆之多,其中所产生的环境成本、生态成本更是难以估算。如果能够注入新技术、新材料,提升我国自行车产业,也许是一次发展的机会。

  其四,积极倡导绿色环保出行。这些成尸的自行车提醒我们,人们依赖机动车多了,用自行车出行少了,可供自行车通行的道路也在减少。总之,自行车的利用率降低了。对此,我们不妨借鉴国际经验,积极提倡自行车运动,在全社会形成绿色环保的新理念、新的生活方式,为节能减排贡献一份力量。

  这些“自行车坟场”,可能会给我们留下遗憾,也会成为往事。但若能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爱心意识,促使产业提升,也算是有所收获了。(作者为上海社科院副院长)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化新闻
   第A17版:文化新闻
   第A18版:文化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阳光天地
   第A22版:时令/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旅游
   第A26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
   第A27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阅读/连载
   第A31版:财经新闻
   第A32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旅游资讯
   第B02版:旅游资讯
   第B03版:旅游资讯
   第B04版:旅游资讯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公众号抄袭,网络病复发
没有年会的第三年
一双白球鞋
打破“好职业”与“坏职业”的藩篱
雅官书字图
从“自行车坟场”说起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2从“自行车坟场”说起 2015-02-03 2 2015年02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