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上海日长夜大,市政建设、土地资源利用,农户大批动迁,有的直接乔迁新居,有的原拆原建。世代农民成了城市居民,住进了城市模式新工房。新建小区也得有个名称,于是,“某某花苑”、“某某家园”、“某某新村”等,应运而生。
然而,“花苑”也好,“家园”也罢,这些密密麻麻包围着中心城区的建筑群落,骨子里还是充满了“农民”味。请看以下实例:
恣意敲去承重墙,改变室内格局,装修不问时间,噪声扰四邻;到小区绿地砍伐竹子掮入新居,据说可“辟邪”;毁绿种菜,甚至向路边、河畔发展,进入尚未开发的成片国家土地;搬家、结婚、丧事、祭祀的爆竹声,不绝于耳,更有“道场”“法事”,在楼道口搭上篷帐,吹拉弹唱,复就地焚烧死者衣物、纸扎品,火光熊熊,烟雾腾腾;嫌电子防盗门麻烦,用砖块、石头将门垫死,财物失窃案件频发,媒体多次曝光;房屋出租,只要有钱进账,不问对象,小超市、餐饮店、麻将室、洗脚房甚至豆制品加工小作坊相继开张;更有趣的是,不少人有捡垃圾当废品卖的“癖好”,垃圾筒几乎整日价被翻个底朝天……
面对上述种种现象,人们不禁会问:物业呢?居委呢?不瞒你说,无人管,也管不好,个中原因纷繁复杂,归结起来不外两大因素:上是管理体制,下是居民素质。
据了解,其中有宅基地动迁的“后遗症”影响,居民心绪不平;有的小区入住好多年,因房产证置办率未达标,故物业班子由街道政府指派,其费用也由街道“买单”。如此,居民有不用付物业费的“实惠”,也有因无法成立“物管会”而缺乏监督物业权力的隐患。更滑稽的是,此类小区不划归市、区“文明小区”评比范围,成了“新罐子”破摔的牺牲品。此外,居委班子往往是原先的大小“村官”,于是,沾亲带故,裙带联袂,势所难免。几年前,笔者负责过街道“市民巡访团”工作,曾向区的巡访团领导反映过此类现象,得到的搪塞回答是:“有个磨合过程。”呜呼,五年多了,“磨”到何时是尽头?
再说“下因”。祖辈务农的农民,农村旧观念不会立马改变。对公共地域,能霸占的霸占,不能占有的糟蹋;安全、环保、绿化,统统抛至脑后。概言之,一是缺乏公共意识,二是缺乏法治观念。
诚然,“农民新村”管理不到位,尤其是农民陈旧习俗的改变,非一朝一夕,更非一蹴而就,这无疑是一个“阵痛”过程。然而,综观全局,“农民新村”包围着中心城区,影响上海的发展、形象和声誉,已到了不可等闲的地步。近来,加大郊区建设力度、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已成政府的工作重点。除了在“硬件”,在“软件”上同样应该下大力气:健全管理体制,让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有所作为,加强对居民的法纪、文明素质教育,加大依法管理、宣传力度,标本兼治,正为当务之急。我们要花大力气,将这“阵痛”过程,缩短,再缩短,让众多“农民新村”与中心城区同步前进,早日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