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新视界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3月1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浦江边的家庭农场主
■ “李春风家庭农场”粮食种植面积达到340亩,农业机械帮了他的大忙,右图为李春风驾着久保田888收割机在收割 新民图表 叶聆 制图
■ 养猪是家庭农场的稳定收入之一(资料照片)
■ 李春风一家住进松江城区的商品房 王欣 摄
■ 秋收时,两台农机包揽了原先10个人的活,稻谷全程不落地 (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王欣

  李春风,1979年出生,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腰泾村土生土长的农民,从小没出过远门,马年岁末,居然三赴京城——参加全国家庭农场培训、全国乡村好青年授奖,春节前,更是捧回了“全国十佳农民”的大奖状,他不仅是来自“小农业”的大都市上海的唯一代表,也是其中年纪最轻的。

  从年收入2.5万元的务工农民,到家庭年收入37万元的“家庭农场主”,李春光可谓实现了留在农村的“美丽梦想”,而他的范例,也为困扰农村生产多年的“谁来种地”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

  回来帮老爸种田

  当家庭农场主,老实内向的李春风过去想也不敢想。

  职高机电专业毕业后,李春风也像村里的年轻人一样,去浦北的工厂当操作工人,每月工资两千多元,日子过得紧巴巴,家里条件不好,娶本地娘子也不敢奢望。当时每户农家只有两三亩地,一年忙下来也不过1500元收入,种田只能做兼业,“农二代”大多想跳出农门。2005年8月,上海市农委曾经做过一个千户农民问卷调查,有一题是“你是否愿意子女从事农业?”,结果,选“不愿意”的达到100%。

  为改变土地闲置抛荒粗放种植、解决农业因兼业而边缘化的问题,2007年,松江区泖港镇作为全区试点之一开始探索经营家庭农场。泖港镇地处黄浦江上游水资源保护区,有历史记载唐朝就种植水稻。李春风的父亲李爱云曾是大队农机手,一直在村里务农,作为松江区第一批家庭农场主承包了117亩土地种植粮食。那年春节回家过年,李春风看到父亲还在地里干活,两只手冻得直打哆嗦,“我就想我一定要回来帮他,我就把厂里的工作辞了。说实话当时心里也没有底。”

  李春风为了早日进入职业农民的角色,边干边学,从春播、夏管到秋收,每一个环节都亲自深入田间地头,不仅在从事农活的过程中学习,而且积极参加区农委组织的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不断掌握农作物种植知识技能,成为远近闻名的生产能手和创新先锋。2009年,他带头执行区农委推广的“三三制”耕作制度,调整种植结构,按照二麦、绿肥、深翻各三分之一的茬口布局种植秋熟作物;2011年,他又带头应用新农技、新农机,购置了1台拖拉机和1台收割机,并与邻近的农场主建立了农机互助关系;2012年父亲到龄退休,李春风子承父业正式当上了家庭农场主,他带头在承包的农田种植水稻采用机直播方式,减少人工支出的同时提高了种植效率,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水稻亩产达到625公斤,大大高于全区水稻570公斤的亩产水平。

  不买房子买“烂铁”

  要当家庭农场主,首先得考出“家庭农场培训结业证书”,李春风和父亲人手一册。土壤肥料及施肥技术、水稻栽培技术、水稻病虫害防治等课目都是培训内容,而松江区所有上岗的农民,都必须接受为期2个月的专业培训,并参加考试取得结业证书。然后在农民自愿提出经营申请的基础上,由村委会严格按照家庭农场准入条件,采取村民议事、民主讨论、集体协商等方式选拔家庭农场经营者。

  公平准入后,还有淘汰退出机制——每年对家庭农场进行三次生产经营管理考核,产量、农田形象等都是考核内容,不合格者淘汰,优秀者优先延期。“每年五六月份,村里的老干部来农场进行第一次考核。8月份,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来考核田地的垄沟清理、作物的长势情况;9月份,区农委组织技术人员来进行考评,重点考核农田产量、管理水平等,90分以上才能继续经营,搞得一塌糊涂就要面临淘汰。”户主女55岁以内,男为60岁以内,年龄到期者也必须退出。设置这么高的门槛和严格的考核标准,把家庭农场的经营权,交给那些具有丰富农业技能和务农经验,对土地有深厚感情的本地农民,对那些心术不正追逐高补贴、不勤于耕种的一律拒于门外。

  李春风学的是机电,又在机械厂工作过,他的种植理念也带有工业味儿。“我们要跟发达国家比,人家的家庭农场都打理得井井有条。”李家先后添置了3台拖拉机、1台收割机,尽管有国家农机1:1配套补贴,花在这些农机上的钱也有40多万元。李爱云说,人家都笑我们家“不买房子买烂铁”。

  家庭农场耕地合理配置连成片,让机械化生产成为现实,规模化和机械化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李春风逐步扩大生产规模,粮食种植面积增加到目前的340亩,承包期限延长到10年。

  春末夏初,收了小麦种水稻,使用直播机一天能播种70-80亩,而过去人工插秧一天一亩就累得直不起腰;秋天稻谷收获时,久保田888收割机自带1000公斤的粮仓,只需2个人手,就能完成过去10个人的活——1人操作收割机,完成收割脱粒,另一人开来拖拉机,收割机将稻谷灌进翻斗后,直接开到粮站卖粮自卸入粮库,340亩地不出10天就能收完。机耕、机种、机收,实现了稻谷全程不落地。

  3台拖拉机和1台收割机还构成了春风农机联合互助点,李春风与另外3户家庭农场结成帮工互助对子,农忙时还负责其他3户家庭农场的翻耕、收割,服务800亩田地,“大机互助,小机自有”的模式,使农机利用率也大大提高,连日本原农业部副部长小林也啧啧称奇,跷起大拇指。

  (下转A15版)  (上接A14版)

  半夜猪叫必有问题

  2010年冬天,李春风到亲戚家串门,刚好看到他们家在兴建养殖场,这是李春风第一次接触“种养结合”,立即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当时一听就觉得靠谱,能赚钱,风险低,还能学到技术。”如今,种田全程机械化,比起过去人工插秧人工收割,劳动强度大为减轻。可是养猪就辛苦得多,喂料照看都缺不了人,平时晚上都得住在猪场,一年大概只有1个月时间能歇歇。可是李春风觉得自己年轻,不怕吃苦。

  2011年,他承包了3亩养殖场,开始探索“种粮+养猪”相结合的“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模式。坐落在李春风340亩农田中间的标准化猪舍和发酵池都是政府投资,李春风只要养好猪,就可以拿到相应的代养费,每头猪代养费50元。苗猪、饲料、技术、销售等服务则由松林工贸公司提供,区镇兽医部门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这样,无论市场猪肉价格如何波动,农民都没有风险。

  李春风拿出与松林工贸公司的协议书,里面附着密密麻麻的表格,成活率、料肉比、出肉比都有详细的对应数据,奖与赔金额都一样。比如30-35公斤/头的健康苗猪成活率是97%,也就是说代养500头猪允许病死15头,奖或赔200元/头;料肉比是2.93,饲料超标或结余的50%,按照3.04元/公斤奖或罚。只要猪养得好,喂料科学有结余,奖励就多。通过这种“基地+公司”的生态养殖模式,李春风的猪场每年出栏生猪达到1500头。等他到北京参加一个两岸十佳农民座谈会回沪后,又要进一批500头苗猪。

  李春风原本不会养猪,只能一点点摸索,有问题就去请教技术员,区农技中心组织的培训也是每次必去。李春风笃信科学喂料,技术员的指导他都听得进,执行起来不打折扣,经验一天天积累起来,出栏率一年比一年高。如今,李春风晚上住在宿舍里,听听猪的叫声,就能判断有没有出问题,“如果晚上猪突然哇哇叫,一定是感染了急性链球菌。”

  记者采访这天,李春风正在冲洗消毒猪舍,代养的496头猪养到了每头105公斤,一大早全部出栏由松林公司收购,质量考核通过后,就能收入2.5万元。

  养殖场内还配备了现代化的通风、降温、粪尿收集利用设施,猪粪经过充分发酵后全量还田使用,增加了土壤肥力,实现了“零排放”,既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又降低了农作物种植成本,改良了土壤结构,实现了农业生产环境的良性循环。

  真人故事拍微电影

  去年5月,李春风在松江城区买了一套商品房,好让儿子到区里读初中。办商业贷款时,银行要审核贷款人的还款能力,知道李春风这个“职业农民”拥有经营家庭农场稳定而体面的收入,当即就办妥了。爱人李万群从去年开始辞了工厂的工作,在家做全职太太,一方面照顾在城里读初中的儿子,一方面农忙时能帮李春风搭把手。

  2002年,李春风经人介绍,娶了广西姑娘李万群,第一次去丈人家坐的是火车慢车,从上海开到柳州,路上要一天一夜,再转长途汽车去河池市罗城县,老丈人对这个上海女婿还有点瞧不起,当时李春风在厂里打工,年收入只有2.5万,只能买300元的慢车硬卧票。

  2012年李春风接了父亲的班,正式成为家庭农场主,几年做下来,家底厚实了许多,那年春节,李春风的儿子跟爸妈一起去广西外婆家探亲,来回都乘飞机,单程机票1300元/人。今年春节前村里人从电视里看到李春风评上“全国十佳农民”的新闻,老丈人也觉得脸上特别有光。

  为了掌握更系统的农业知识,从2013年开始,李春风自我充电学习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的函授课程,几年下来已经考出了农业机械、计算机、植物生理学等五六门课程。

  李春风说:“儿子到区里读书,放在以前,根本没这个条件,我想让他好好念书,等将来念了大学回来接我的班。只要政府搭的这个平台不变,做‘农三代’肯定大有前途。”

  眼下,李春风经营着340亩土地,每年可产出40多万斤粮,足够供应700多人对于大米的年需求;一年3个批次1500多头生猪的养殖规模,可满足3191人对猪肉的年消费需求。一人独立劳作,他的收成几乎相当于传统农业时期一个生产队的产量。

  现如今,松江区多个镇出现“农民抢田种”的现象,原先不愿意子女务农,如今哭着抢着要搞农业。为啥?家庭农场主有“体面的职业、体面的收入、体面的生活,这对农民来说,很有吸引力”。大学毕业生回乡从事家庭农场经营的日益增多,一支有知识、懂技术、会操作农业机械的职业农民队伍正在上海郊区绿色田野上形成。目前,家庭农场的经营者以45-55岁农民为主体,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14%,发展家庭农场为有效解决“谁来种地”问题提供了新路径。

  在行将结束采访时,记者从上海市农委获悉,一部根据李春风真人故事创作的微电影《美丽梦想》(暂定名)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记者相信,李春风式中国家庭农场主的美丽梦想一定会实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3版:全国两会·总理记者会
   第A04版:全国两会·总理记者会
   第A05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6版:百姓故事
   第A07版:消费热线特别报道
   第A08版:3·15专版
   第A09版:3·15专版
   第A10版:读者之声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运动汇
   第A18版:2015·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专刊
   第A19版:运动汇/烽火周末
   第A20版:文化新闻
   第A21版:文化新闻
   第A22版:新闻面对面
   第A23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24版:目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2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黄浦江边的家庭农场主
家庭农场让农民生活体面起来
新民晚报新视界A15黄浦江边的家庭农场主 2015-03-15 2 2015年03月1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