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墅开派对引发矛盾
不久前,网友“sindy2910”和朋友租了一个别墅搞派对,一夜狂欢后,却遭受了巨大的财产损失。“第二天中午想要开车回家,我发现停在别墅旁的轿车车身多了9道划痕,车辆的保险杠都被踢烂了。”因小区的摄像头并没有覆盖到事发点,只能“自认倒霉”。该网友表示,可能是他们的“轰趴”太“尽兴”,影响了邻居的休息,才有人以此泄愤。
近年来,别墅“轰趴”引发的矛盾已呈上升趋势。本报去年11月曾报道,松江区雅仕居小区内有一幢别墅“夜夜笙歌”,租客在花园里烧烤,引发居民多次投诉(详见)。别墅“轰趴”满足了一部分人的需求,由此带来的噪声、环境、治安问题却让周边居民苦不堪言。
“住别墅就是想买个清净和舒适,没想到小区成了公共场所,甚至天天担惊受怕。”一些别墅区居民抱怨道。
新生市场需求有增加
记者在网络上搜索“别墅轰趴”,能看到大量房源信息,郊区居多。这些房源大多分为两类,一是由商业公司运营的“连锁型”私人别墅派对馆,二是位于小区内的独栋别墅。前者大多借用了一些个人商铺性质的店面装修经营;而后者则是简单将房屋挂在网上出租。
记者进入某“轰趴”别墅网站,上海地区的房源根据面积大小和出租时间,价格悬殊。以其中一栋可容纳30人的500平方米别墅为例,周一到周四的价格为2880元,周六的价格涨到了5980元。而“艺龙”、“去哪儿”等旅游网站上,也能觅到许多在高端别墅小区内的单栋住宅。这些别墅多由二房东经营,有的甚至形成了“职业化”模式,一人经营几幢别墅。
根据网友的评价,一些别墅装修考究,内部设施齐全,还配有“管家”,但还有不少存在排烟系统缺失、空调动力不足、卫生设施较差等问题。
社区自治物业叹无奈
面对新事物产生的新问题,不少小区都在想办法。
去年,泰晤士小镇居委会收到的全年首个信访投诉就是别墅派对扰民。居委会与店铺业主、居民进行了多次约谈,双方各提诉求,并达成了协商约定:对那些无法加装隔音设施的店铺,晚上10时以后不能使用卡拉OK和低音炮音箱,别墅管家必须对其现场监管;正在装修的相关店铺则要提升隔音设施水平。
通过这样的自治管理,投诉量有所减少,但矛盾没有根治。小镇管理方新城公司表示,他们始终对这样的业态持反对态度,但却无法严控业态。
显然,光靠小区自治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而在更多的小区内,居委、物业只是两手一摊,一句“我们没有执法权”,便将居民的投诉挡了回去。
治理遇瓶颈亟需突破
事实上,绝大多数住宅性质的“轰趴”别墅无法取得明确的“合法身份”,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对其定性到底是“短期租赁”还是“居改非”,随即也带来了治理瓶颈。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论是城管、工商、房管还是公安部门,都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监管,因而也没有明确的执法主体单位。一些部门的执法人员坦言,由于没有处罚条款,只能以劝阻、约谈等方式进行应对。且这些“轰趴”别墅大多存在系列问题,单靠一个部门根本管不过来。
不过,基层执法人员表示,尽管存在隐患,但“轰趴”别墅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已是必然趋势。如何用有效的管理手段进行疏导和监管,应成为政府部门亟需统筹考量的课题。 本报记者 左妍 通讯员 孙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