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区积极探索助残服务社会化,打造大平台,提升大层级,更好惠及全区1.8万残疾人,谱写助残事业新篇章。
优化顶层设计
建立健全制度
嘉定区相继出台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实施意见和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实施办法,建立全市首个“助残社会实验基地”,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实施、项目独立运作、专家全程指导、第三方机构评估”的运作模式。
嘉定区在对全区所有持证残疾人开展组团调研和入户调查后,对每个残疾人的个性化、专业化要求都有一本明白账。以此为基础,嘉定区推出助残公益服务项目35个,购买助残公益创投5个,项目受益对象9300余名。
6年来,嘉定区在助残服务社会化实践中投入5750.4万元。嘉定区努力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全程评估机制。资金超过30万元的项目均按照区政府要求集中采购。评审专家对每个项目进行评审,区审计局、区监察局、区政府采购办和部分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程参与监督。2012年,嘉定建立国内第一套完整的助残公益项目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由第三方专业评估事务所进行项目绩效评估,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全面审查资金运作。
2011年,上海率先在嘉定建立“助残社会组织孵化园”,提升街镇残疾人服务社的“造血”功能,为新建的助残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培训和能力支撑。助残社会组织已发展到40家,均通过上海市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3A以上等级评估。其中,阳光彩虹社工师事务所还获评全国助残扶残先进集体。
更令人欣喜的是,嘉定区逐步形成政府和社会联动的助残服务新格局,更多机构和社会组织参与到这项事业中。2011年至今,上海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嘉定办事处已收到定向项目捐赠款326万元。涓涓爱心如何汇成一条壮阔河流?一位企业负责人的感言或许能揭开谜底:“残疾人挑战命运、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了我!”
分层有序推进
更好惠及民生
“我们是世界上最孤独的群体,曾认为自己是社会和家庭的累赘,参加项目后,改变了自我,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活得精彩了”……
“从一名音乐爱好者成长为机构负责人,不仅圆了音乐梦,也让生命有了质的飞跃”……
在与社会化项目受益者的接触中,他们的自信、快乐时常感染记者。而在几年前,他们完全不是今天的模样。他们的改变,离不开区残联有针对性的个性化项目,更少不了嘉定区分层推进的三级助残组织建设网络。区级层面,通过资金扶持、岗位购买、菜单式服务等方式推动机构发展。街镇层面,指导12个街镇残疾人服务社并给予每年10万元资金扶持,促使其向自治型助残社会组织转变。社区居委会层面,已培育250个原生态的残疾人阳光睦邻点,让最小的机体细胞也能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特色助残服务
覆盖个性需求
嘉定区在上海率先将服务延伸至外来残疾人,“同城共享-流动残疾人关爱服务”已为100余名外来残疾人提供社会救助、康复服务和文体活动,彰显嘉定区残疾人事业的人文关怀。
嘉定区的残疾人还享有许多独具特色的助残服务。区残联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都来自于对残疾人需求的细致排摸。例如,聋人反映不便出门,喜欢上网购物却听不见快递上门的门铃声,289只闪光振动门铃安装到户,形似BP机的振动提醒器戴在了聋人的腰间;盲人反映无人陪同,多年足不出户,信息不畅通,交流缺少平台,设置了“点亮光明”项目,由志愿者陪他们散步、购物、唱沪剧、学跳舞,为他们点亮心中的光明;爱好艺术的残障朋友期待有艺术深造的机会,“阳光艺术团”设置了3年培训计划,把嘉定肢体残疾人送到台湾培训一个月,在轮椅上舞出生命的光彩……彰显嘉定区残疾人事业的人文内涵。
接下来,嘉定区还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残疾人“格外关注、格外关心”的指示精神,再有新尝试——筹建枢纽性社会组织“嘉定区残疾人事业发展中心”,着力加强政府购买助残服务的统筹指导,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助残服务机制,为推进上海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