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家园,园如其名,是残疾人心灵的依归,庇护的港湾,更是他们奋发自我,重新走向社会的加油站。在嘉定区,每个街镇都新建了这样一座加油站,如此全覆盖,申城别无第二。2013年,嘉定区成为国家级“阳光家园”示范区。
多项创新开全市先河
几年来,嘉定区在残疾人事业中创造多项引以为豪的“全市率先”,实现“机构养护需求全覆盖、三阳日间照料扩规模、居家养护政策再延伸、庇护式就业有创新”四大目标。
嘉定区残联负责人说,2006年,嘉定把残疾人托养工作纳入嘉定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建设残疾人养护服务体系。2012年,嘉定以创建全国“阳光家园”示范区为抓手,推动残疾人托养工作再上一个台阶。2013年起,残疾人养护工作连续三年被列入嘉定区政府实事工程。
12个街镇各有特色家园
嘉定区外冈镇是腊梅之乡,记者年前来到外冈镇阳光家园,阵阵清香从房前屋后飘入室内,沁人心脾。这些梅树是腊梅种植扶贫基地的残疾人学员们种植的,既美化家园,也是一种农业助残尝试。
学员说,2009年外冈镇阳光家园刚成立时,只在敬老院租借的一幢两层小楼,功能简单,设施陈旧,课程安排很受局限。2013年,新落成的阳光家园面积翻了15倍,内设教育培训室、手工制作室、艺术沙龙室、心理咨询室等,后院还有一块“阳光菜园”。
外冈是嘉定区12个街镇打造特色家园的缩影。自2011年起,斥资数千万元整合“阳光基地”、“阳光之家”、“阳光心园”三类机构资源,建立融教育培训、简单劳动、康复训练、体疗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全日制日间照料中心,每个家园面积均超过1000。
庇护所“变身”加油站
在嘉定4A级景区州桥老街,一座文化气息浓厚的“阳光工坊”是老街的人文名片。在这个“嘉定区残疾人文化创业基地”里,学员们有的沉浸在竹刻艺术中,有的编织黄草工艺品,有的正在蒸制南翔小笼。
29岁的聋哑人小徐虽无竹刻功底,但他勤学苦练,从最简单的刻字学起,不仅成为学员中的佼佼者,也转变成性格开朗合群的阳光男孩。他每周完成四件竹刻工艺品,每件售价达1500元以上。现在,他有一个梦想:“把我的作品送进嘉定区博物馆!”区残联计划,聘请非遗传承人倾囊相授,在残疾人中培养未来的非遗传承人。
众人拾柴共筑“篱笆”
从实施残疾人居家养护服务之初,嘉定区便引入专业机构,以公开招投标形式运作项目,打造优秀社工团队。“用真爱为残疾人撑起生命之重,用真情帮助残疾人走上自强之路”。这不仅是嘉定“阳光家园”园丁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更是他们的真实工作写照。
2010年,居家养护志愿者朱阿姨第一次到老养残家庭冯老伯家时,吓了一跳,屋里脏乱不堪,冯老伯和80多岁的老母亲没一件像样的御寒衣物。朱阿姨二话不说,卷起袖管打扫起来,第二次上门时又带来冬衣。逢年过节,朱阿姨还会带来节令食品和热腾腾的菜肴,让母子俩美餐一顿。
社会组织自主创投,还制定了一些填补全市空白的公益创投项目,将视线投向以往很少被关注的人群——残疾人家庭照顾者、渐冻人和失独家庭。其中,“照顾者服务”填补本市空白,获得首届全国优秀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二等奖。
众人拾柴,共筑家园“篱笆”。在嘉定,有爱,有家园,有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