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市花是白玉兰。可是,少有人知道,棉花也曾经是上海的市花。1929年4月,新成立不到两年的上海特别市,在报刊上公开评选市花。选票共发出3万份,收回1.7万余份。棉花票数5496张,名列第一,当选上海市花。棉花被选中的理由是什么?《申报》给了很好的注解:“棉花为农产品中主要品,花类美观,结实结絮,为工业界制造原料,衣被民生,利赖莫大,上海土壤,宜于植棉,棉花贸易,尤为进出口之大宗,本市正在改良植棉事业,扩大纺织经营,用为市花,以示提倡,俾冀农工商业,日趋发展,达到接触经济压迫之目的,希望无穷焉。”这个注解共有三层意思:一是说棉花的特性,二是说棉花的功用,三是说选用棉花作为市花的目的。看来,选棉花作上海市花也曾是当之无愧的!
其实,还有一层意思《申报》没说,那就是棉花和上海的渊源古来有之。宋末,棉种和植棉技术输入上海地区。由于沿海土地宜于植棉,加上明初政府推广和鼓励植棉,上海地区的棉田面积迅速扩大。明代万历年间,棉花已成为上海地区最主要的农作物,农田已经是“棉七稻三”。上海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业中心,享有“松郡之布,衣被天下”的美誉。上海生产的三棱布,幅宽三尺余,紧细若绸,连明朝皇帝的内衣也用它制作。棉布的品种,明代盛行标布,清代畅销中机。
18世纪以后,上海的棉布还大量转销欧美,外国人称之为“南京布”。19世纪初,英国每年输入“南京布”,多则80万匹,少则也有20万匹;每年运往美国的超过300万匹。上海地区的棉布,不但行销全国,而且和陶瓷、茶叶、丝绸一起,成为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棉花生产的发展,使棉花成为国内市场上流通的重要商品,也使上海地区的手工纺织业日益兴盛起来。在手工棉纺织业的发展过程中,古代著名棉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功不可没。她不断改革纺织工具,并创造了一套工艺程序,形成独特的风格。
棉布生产的发展,促进了专业分工。首先,是纺与织的分离,出现了纺纱专业户;其次,是轧花业成为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同时,纺织品加工也开始形成。明万历以后,有人取松江西郊所生产的尤墩布制作暑袜,被称为“尤墩暑袜”。上海、周浦则出现了生产手巾的手工业,名曰:“高丽手巾”,远销辽东。专业的染坊以及专门加工外销棉布的踹布坊,也相继出现。此外,纺织工具也开始有人专业生产而成为商品。七宝镇东街长约三百步,居民多制纺车出售,故名纺车街。另有“金泽锭子谢家车”。
宋元以后,直至明清,在上海地区,棉纺织业和航运业一起,成为两大经济支柱,以棉纺织生产、贸易为中心的市镇居民点也不断形成。上海不仅是因港成市,而且是因棉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