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几乎众人皆知。这句1924年巴黎奥运会上被首次提出的格言的本意,是号召人们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奉行和坚持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为了延续人类的奋斗精神,我们确实需要在竞技场上通过一切公平公正的手段追求更快、更高、更强;也只有不断地保持这种奋斗精神乃至永不言败的血性,人类才能面对和克服各种困难,繁衍生息,生生不灭,在我们的创业和工作中尤应提倡。
让人尴尬的是,每当徜徉街头,我们时而得见如下场景:只要没有专人引导和管理,人们排队办事不是排成线形,而往往是把办事窗口围成一个半圆形,谁力大谁能挤谁先上;地铁、公交车到站后很纯粹地先下后上难得一见,因抢座而引发的口角甚至推搡屡见不鲜;道路上,“车不让人、人不让车、车不让车”的景象司空见惯,不少被恶性超车和加塞儿的司机只能以“没办法,他技术比我好”聊以自慰。以至于在不少公众场合,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达尔文主义与丛林法则混合而成的气味,似乎只有使自己变得 “更高、更快、更强”才能适者生存,立于不败之地。出于这个原因,不少“胆小”的新手因不堪如此“速度与激情”而终成本本族,在国外具有多年驾驶经验的老驾驶员回国后也纷纷感叹在国内开车感觉自己从没学过驾驶。
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兽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对于任何他者都有关怀、爱护的义务,即尊重任何一个他人的人格尊严及生活和生存的质量。这种基于人本主义的道德关怀对于弱者更是如此。从任何角度、在任何情况下,不同个体间都会有强弱之分,任何自以为强者在另一些角度和情况下完全可能沦为弱者,今天你“吃掉”弱者,明天你终会被其他强者“吃掉”。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一唯追求比别人“更快、更高、更强”的结果,只能是有朝一日被比你“更快、更高、更强”者打败,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一个社会如果放任这种凡事靠个人实力较出高低胜负的价值观取向和行为准则,那它必然会与有序化乃至法制化渐行渐远;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也处处需要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国家,其公民是缺乏最起码的安全感的,更遑论实现个人与国家的共同发展了。
韩愈在《原道》中认为:“博爱之谓仁。”博爱者,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扶者也。不仅如此,有时在生活中强者向弱者示弱不仅不是失败,反为美德。上海丈夫对妻子的疼爱和“服软”便是一例。唯有在生活中做到亲睦、互爱、忍让、宽容,才能在创业、工作和学习中更好地践行“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