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篇载: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法语之言,按今之主流意见,意为符合理法、原则的话,即正言。从,听从。巽与之言,巽音逊,《周易》巽卦象征顺从,故巽义通逊,恭顺、谦让;与,一种意见是“语”的假借字,本文采纳。说,同悦。绎,本义为抽丝,引申为分析头绪,寻究事理。如之何,怎么样,怎么办。也已矣,语气词连用,语意截然且强化。
用现代汉语复述此章大意:孔子说:“符合礼法、原则的话,能不听从吗?但实际能够改正错误才是可贵的!恭顺、谦让的话,听了能不高兴吗?但实际能够分析、辨别才是可贵的!只是高兴而不分辨,只是听从而不改错,我不知道该拿这种人怎么办啊!”
此章前两句的句读,以及“法语之言”“巽与之言”“绎之”的具体意思,自古以来皆有异义,说法不一。本文参考多数人主张,结合自己理解,作出如上解释,供读者朋友参考。
说“法语之言”者,大概主要是两类人,一是有原则的上级,二是正派的同事或朋友。他们说的在理,当然应该听从,实际上多数人也能听得进去。但是,听从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在于听后的行动,明白自己与“法语之言”的差距,进而改正错误,弥补不足。正是在这更可贵的第二步,可以说多数人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从古到今,概莫能外。孔子早就深刻地看到人们身上的这种弱点,故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诫弟子们,“行”最重要,最可贵。
说“巽与之言”者,亦有两类人,一是虚情假意的拍马者,二是真心诚意的下属或友人。人的另一弱点在于愿听好话,包括吹捧的话和顺从的话,听了开心。可以说,多数人听“巽与之言”,仅仅停留在“说乎”层面,而不能“绎之”,即不能通过思考,辨别说话者的居心和目的,认清其言语的真伪。“绎之”还有一层意思,听话者要分析自己的品质、能力、特点,是否真如“巽与之言”所说,尤其看到其中的美化与夸大。
显然,“改之”比“从乎”难得多,“绎之”比“说乎”难得多。唯其难,故“为贵”。而“说而不绎”“从而不改”者为数众多,孔子说拿他们没办法,是谑语,内含讽刺与批评。若他们始终“不绎”“不改”,则就无可救药了。
李泽厚先生论此章:“爱听好话而难改过错,古今同病。孔子总讲具体问题,而不空谈性理,这才能真正塑建人性。”(《论语今读》)从人性角度,尤见深刻。实际上,孔子大量看似普通的议论,均应作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