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抗战剧一部接一部,既有很多精品,粗制滥造的也着实不少。
打仗当然有伤兵,伤口被细菌感染就会发炎,就得用抗菌药物。一说到抗菌药物,多数编剧马上就会想到——盘尼西林(青霉素)。于是,缺医少药的八路军千方百计搞盘尼西林就成了一个“抓人”的情节:去买,去抢,甚至——去偷。最后总是搞到了手,治愈了伤员。笔者这几天观看的电视剧《生死连》,其中就也有这样一段千篇一律的剧情。故事发生在1941年,最后,八路军在冀中的一个小县城里经过不少周折,用银元买到了盘尼西林。
剧情很煽情,遗憾的是,抗战时期中国根本没有盘尼西林!
我曾多次在“夜光杯”上撰文指出:抗战时期中国没有青霉素(见2006年5月17日《抗战时期东北没有盘尼西林》、2011年11月13日《捉电视剧的“扳头”》、2012年12月11日《青霉素又“穿越”了》)。可惜,各位编剧或许没有读到这些文字罢,要不他们怎么仍然爱把盘尼西林像宝贝一样捧住不放呢?
青霉素是在1928年被英国细菌学家Fleming偶然发现的。1939年二战爆发后,由于大量伤员因伤口感染而死亡,才由国家组织Florey和Chain等一批科学家,在Fleming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成了可以用于临床的青霉素,那已经是1940年了。英国开始生产青霉素时,因制作成本高,产量小,只能用于英国及同盟国的伤员,不可能出口到中国来,所以我国在抗战时期并没有青霉素。抗战刚胜利时,我国开始从英美进口青霉素,价格极高,据我回忆,每支青霉素要一条小黄鱼(一两黄金)。
那么抗战时我国的抗感染药物用什么呢?主要是磺胺类药(sulfa drugs),其中最常用的是治疗全身感染的磺胺噻唑(sulfathiazole),俗称消治龙,以及治疗肠道感染的磺胺胍(sulfaguanidine)。那时我父亲开着私人诊所,家中有一间小药房,里面有各种磺胺药。抗战后期我已是中学生,拉肚子的时候,会自己从药房里抓两片磺胺胍吃,吃了很快就能止泻。
现今编剧的功力问题,经常遭人诟病。笔者希望,编剧对这些历史常识,该好好做做案头功课。这样让人笑话的“穿越”,不要再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