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业余作者到知名作家,诸多文字工作者在成为所谓的“枪手”之后,他们的权益是否还能够受到保障?作家杨忠明最近的一次遭遇有典型性。
作家声称遭遇侵权
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杨忠明是作家、篆刻家,擅长撰写老上海旧闻轶事、古玩收藏的故事,著有图书《玩物——老上海文玩》《逸趣——老上海琐记》《外婆买条鱼来烧》等。
日前,他携带一本2015年5月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海派美食》向本报投诉,声称自己无意中充当了图书“枪手”,合法权益受到侵犯。他告诉记者,去年年末,上海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计划2015年春要出版一本大型美食图册《中国海派美食》,要想请一位作者撰写一篇主题文章,经过朋友推荐,由杨忠明撰写这篇长文。双方通过一次会议达成口头协议,没有签署书面合同,“协会外联部主任、该书执编邵建华交给我一些参考资料,和具体要写的内容的提纲,友情价稿费1万元,字数2万,2015年4月份完成稿件。”今年春节之后,杨忠明以自己署名的文章交稿,后被要求增补上世纪二十年代至解放前后上海餐饮业的内容,字数超过4万字,约定稿费未变。杨忠明在4月下旬得到了稿酬1万元。
上月下旬,《中国海派美食》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协会方面递来样书。杨忠明发现,他撰写的主打文章被删减为22000余字,文章放于署名沈宏非的序言之后,整本书中找不到“杨忠明”的名字。经过交涉,协会方面表示了歉意,但明确“拿了稿费就不上名字”,弥补方案是,如果下次再版,会把名字补充上去。
杨忠明对这个处理结果颇为不满,感到劳动果实被篡夺,但维权之路又觉艰难:“因为是朋友介绍缘故,没有签署书面合同,我无意中‘被’做了一次‘枪手’,但我的合法权益是否还能够维护?”
协会方面作出回应
该书执编邵建华回应此事称,该书出版过程比较紧张,经人介绍找到了杨忠明,他称,杨忠明写了的4万多字,完成的只是包括上海菜的历史典故等“资料收集”的工作,最后出版的图书刊用字数是19000余字(记者统计下来约22000字),里面有协会提供的基础资料,这篇文章不是杨忠明的原创作品。记者发现,协会提供的参考资料包括三本行业会刊,内含行业论坛的论文汇编,每本30多页。并督促作者去图书馆借阅周三金《上海老菜馆》等书录。杨忠明在4万余字的交稿中,一部分是原创内容,一部分是资料汇编以及地方志引用。
至于成书的稿件上为什么没有杨忠明的署名?邵建华告诉记者,是“内部班子”的商议结果,是“领导决定”,且杨忠明在出版前没有提出过署名要求。由于这本书刚刚印刷出版,没法修改与召回,请作者谅解,再版时增补。“从协会角度而言,(署名)可上可不上,因为这本书不是他编撰的。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邵建华强调,杨忠明的劳动是花费在梳理资料,不是原创作品,且资料是由餐饮协会提供的,他写到的内容全部能够找到出处。协会领导吕先生理解杨先生的心情,表示歉意,但也强调请杨先生代笔并不予署名,是基于出版前的“君子协议”。
而杨忠明认为协会方面给出的回复是强词夺理,对方没有告知给了稿费就不给署名,自己并没答应拿稿费就放弃署名,即便对方提供了参考资料,文章的大部分内容还是由他撰写的;其次,编辑修改好文章后,应该发回给作者审核后才能发表,而在本书出版前,删改后的稿件没有得到自己的认可。“早知没有署名,我就将我的文章收回,供日后出版个人文集使用了。”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责任编辑赵小姐回应,从协会拿到的文稿里,未曾看到过杨忠明的名字,以为文章的版权归协会所有。于是在编撰过程中,出版社没有再找杨忠明商议删改之事。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