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星”的搜救打捞工作已经进入到了第五天。昨晚9时22分,随着船体被扶正,救援人员进入船舱开展全面搜救,截至今天上午10时,船舱搜救工作仍在持续中,生还者仍为14人。
据介绍,原本预计5小时完成的扶正工作持续了一天,专家表示是三大难点造成了扶正工作进展缓慢。
搜救
在 “东方之星”客轮翻沉事件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部门透露“东方之星”整体扶正工作进展顺利,船内搜救力争7小时内完成,溢油问题已经处理。截至今天上午10点,船舱内的搜救工作仍在持续中。
广州军区参谋长刘小午介绍,军区部队在4日23时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大规模搜救的准备,并确立了“侦、破、洗、检、转和渡”的六字工作模式,展开搜救。目前军区部队已经集结了舟桥、防化、特战、卫生还有工兵等官兵共722人,另外还有民兵预备役860人一起参加会战。搜救工作中,需要科学分配调度、高效组织协调进行部署。由于船体是4层建筑,任务完成的主要困难在于前一阶段潜水时,发现存在门窗打不开、船体变形、通道不畅等问题。
针对这些困难,刘小午表示,将根据救寻特点,混编8个组集结各兵种分工协作。按照程序进行,分别为船上侦察、破拆障碍、防疫洗消、救人检测、搬运下船、水上渡运实施。力争提高效率,科学有效尽快完成任务。
难点
尽管能预见到在沉船扶正、起浮和拖航三个阶段会遇到很多困难,并制定了细致的方案,但突如其来的各种意外还是让扶正工作进展缓慢,原定预计5个小时左右的过程持续了近一天。专家表示,三大难点造成扶正工作缓慢。
第一个难点:穿引吊索钢缆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徐成光介绍,整体扶正和起浮工作分两步进行,首先是对沉船进行钢缆的牵引,组织潜水员分期分批深入到河底,在沉船前后部各两个缆桩上套上钢缆;第二个步骤则是进行扶正和起浮,组织起吊船进行扶正作业。但因为穿越船头的第四根钢缆穿入难度较大,所花时间较长,导致扶正作业迟迟无法启动。
刚刚从扶正作业现场赶到指挥部的长江航道管理局副局长朱汝明说,船体布设钢缆非常困难,找到布设钢缆的通道就更难,将钢缆穿过通道更是难上加难。每一条通道需要潜水员同时作业,因为水下视线很差,流速快,潜水员需要多次尝试。
朱汝明介绍,在操作过程中有一个比较困难的通道,他们派出了6队潜水员,但钢缆被石块和船体卡住了,又不得不放弃,改换新的通道。然而,新的通道又碰到了更大困难。由于船舷和河床呈现90度夹角,钢缆又在石头缝之间夹住,导致断裂。
第二个难点:施工中会不停地碰到遇难者的遗体 “一旦发现有遇难者遗体,秉着尊重生命的原则,我们都会马上停止施工,先配合有关人员转移遗体。”徐成光说,这时候,潜水员就会重新调整穿引钢缆的位置,以确保遇难者遗体的完好。
第三个难点:扶正过程中船体需要受力均匀,节奏不能过快 参与救援的大连海事大学教授熊伟说,沉船区域江底有大量泥沙和石块,并且沉船倒扣紧贴着河床,增加施工难度。同时沉船结构复杂,又灌进很多水,重量分布不均匀,要把握好施工的节奏。
专家表示,扶正是非常细致的工作,所遇到的困难也非常严峻,为了稳步、小心翼翼地推进各项工作,制定了非常细致的方案,整个过程总体来说稳步推进。
致歉
昨晚7时多,“东方之星”所属公司法人代表、总经理姜曌接受采访时,向船上所有遇难者及其家属鞠躬。他表示,重庆东方轮船公司将全力配合做好失踪人员家属、相关部门的查询和调查工作。
据姜曌介绍,2014年年底,公司结合“东方之星”游轮设备设施维护保养周期及实际情况,进行年度修理,今年3月24日取得有效期至2016年4月25日的年度检验合格证书。这艘船强制报废时间为2024年2月,核定载客人数534人,船员人数50人,核定经营航线为重庆至南京省级普通客船运输。船舶核定最低配员24人,实际配备船员47人,由于中途一名船员请假离船,船上实际船员46人,持有资格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