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阶,中国著名作曲家。主要音乐作品有《新闺怨》《万家灯火》《丽人行》《三毛流浪记》《林则徐》等二十余部电影配乐及交响乐、室内乐和歌曲创作。
瞒着长辈学音乐
父亲王云阶,1911年出生在山东黄县(今龙口市)徐福镇大王村。他从小就受到民间艺术的熏陶。然而,父亲走上音乐之路,却经历了坎坷的历程。我的祖父受旧思想的影响,认为“吹鼓手”是“下九流”的职业,不许父亲学音乐。父亲高中毕业后,祖父亲自送他到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报考西画系。祖父刚一离开上海,父亲就向教务主任潘伯英先生请求转入音乐系,并要求学校每学期将绘画系的成绩单寄回家。
在潘先生的帮助下,祖父一直没有发现他在学音乐。当祖父把我父亲的油画送给一位西餐厅的老板、悬挂在餐厅里炫耀自己孩子的绘画才华时,父亲正专心致志地置身于音乐的海洋之中。他喜爱贝多芬的音乐,喜欢贝多芬桀骜不驯的清高和放荡不羁的狂热。他把贝多芬“行那一切能行的善,爱自由比任何都爱,即使面对着王位,也不把真理丢开”的精神视为神圣。在潘老师的指导下,父亲进步很快,有一次他还有幸受到应云卫的邀请,和谭抒真老师、潘伯英老师组成钢琴与管弦乐三重奏,为话剧《威尼斯商人》配乐。
后来,父亲转入人文艺术大学音乐系,同时考取国立音专钢琴选科。不久,他和丁善德等十几位同学的合影以及音专的成绩单被祖父看到了。一天晚上,当父亲在国立音专礼堂后台准备上场表演钢琴独奏时,突然一个手拿船票的人走近他身旁,说受祖父之托当晚要带他回青岛。父亲心中郁闷,但他还是坚持把钢琴曲演奏完。
1931年,按照祖父的要求,父亲来到北平学商。但他到了北平后,仍然瞒着祖父,向清华大学教授库普卡学钢琴,向陈德义教授学作曲。
为朋友坐牢三年
1932年,经大姑姑的介绍,父亲到曲阜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教书。一次,他因教学生唱《国际歌》,之后又在巴黎公社纪念大会上指挥全校师生唱《国际歌》,遭到当局搜查。特务在我父亲的床下搜到一包中共地下党的文件,要我父亲说出文件的所有人,但我父亲拒不交代。因为他知道这包文件是中共地下党员刘弄潮伯伯放在这里的。
随即,父亲和刘伯伯被捕入狱。因为是政治犯,父亲和刘伯伯都戴着手铐脚镣。接受审判时,刘伯伯在法庭上和法官对骂,把法官气得脸一阵红一阵青,父亲则拒不交代任何事情。最后两人都被判处十年徒刑。为了早些出狱,刘伯伯对我父亲说:“让你父亲出钱,我出人。”刘伯伯设法托人找了许多上层的关系。我祖父则倾家荡产,上下打点,四处奔走,三年后才把我父亲和刘伯伯保释出狱。本来我父亲身体很好,冬天可以洗冷水澡,三年的监狱生活使他的身体遭受了极大的损害,并患了严重的胃溃疡和胃下垂。
在患难中,父亲和刘伯伯结成了莫逆之交。父亲曾经说过,刘伯伯是他“半个朋友”。我问为什么,父亲回答说:“因为他不懂音乐,所以只能算半个朋友。”
但是,我和刘伯伯却有一段特别的“缘分”。那是在我刚出生时,因为家境十分艰难,父母曾想把我送人,刘伯伯却坚决反对。他说:“既然生下来,再艰苦也该想办法养大。”所以我一直视他为父亲。刘伯伯原来不叫这个名字,后来他参加了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斗争,才改名为“弄潮”。伯母叫陈丽和,他的儿子丹林、女儿丹娅,都是我的好朋友,我们亲如兄弟姐妹。
参加星海歌咏队
父亲出狱后,专攻作曲,并在当时报纸上发表了《紫竹调》等音乐作品和《大音乐家的爱》以及介绍苏联新音乐艺术的文章。
1937年抗战爆发后,父亲到了武汉,结识了冼星海。他虚心向星海学习作曲、指挥,并参加了星海歌咏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东北我们的家乡》《我们在炮火中长大》《我们不流泪》《大家站在一条线》等救亡歌曲。
在星海歌咏队,父亲和母亲相遇了。当时,他们都是充满朝气、忧国忧民的热血青年。他俩同台演出话剧《菱姑》,抗日救亡的共同目标使他们相爱。那时,父亲的工作一直比较动荡,生活困难,又经常病魔缠身,母亲在父亲最需要帮助时走到了他的身边。有一次父亲生病,她卖掉了外婆给她的唯一财产——一枚金戒指为父亲治病。
1939年8月13日,父母在冼星海的见证下结婚了。他们没有举行什么仪式,只是在报上登了一则结婚启事。那时父亲什么也没有,母亲什么也不要,但他们的婚礼是隆重的、难忘的。从那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他们相伴奋斗在人生的旅途上,共同分担艰难困苦,一起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
1946年,我随父母亲来到上海。开始,他们没有固定工作,只好忍痛卖掉心爱的唱片和乐谱。后来,父亲虽受聘为上海美专音乐系副教授,但微薄的薪金难以维持基本生活。即便如此,父亲还常常资助进步学生,弄得家里常常揭不开锅。我的一个兄弟冬冬就是因为贫困交加,得肺炎无钱看病,在父亲怀抱里喊着爸爸而夭折的。可母亲从来没有过怨言,没叫过苦,总是用乐观的精神来支撑我们这个家。在那苦难的岁月里,家里唯一的财产就是书。母亲什么都肯丢,就是父亲的这些书一本也不能少。无论多么艰苦的环境下,父亲都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那时,我们家租住在徐家汇三角地昆仑影业公司大门(当时是垃圾堆场)外汪世中家楼梯下的阁楼里。8月13日是父母的结婚纪念日,父亲买了美军的剩余物资杏仁罐头,大家围坐在昏暗的楼梯旁,一边吃着杏仁,一边听父亲拿着英文版的《鲁滨孙漂流记》《森得巴德航海》等故事书给我们直译出来。那时尽管生活艰苦,但精神上十分富有。
1991年,父母亲不仅被评选为上海六十六对金婚佳侣之一,而且还被推选到北京,成为上海十对全国金婚佳侣之一。
得到周恩来赞扬
后来,父亲离开了武汉到达重庆,结识了新音乐运动的领导人李凌、舞蹈家吴晓邦、戴爱莲和画家吴作人等。这些人都给予父亲很大的影响和帮助。这期间,他创作发表了《战地之春》《我们是世界的主人》等歌曲。他还与吴晓邦、戴爱莲、盛捷、安娥等合作(父亲担任作曲和钢琴伴奏),举行了一次主题为抗日救国的新舞蹈表演会。周恩来应邀坐在第一排,仔细观看。演出后,周恩来对表演会给予了高度评价。
1941年,父母亲抱着我去重庆八路军办事处见周恩来副主席。办事处前面的一家小照相馆的老板很喜欢我,便邀请我们合影了一张照片,这是我生命中第一次留影。周恩来是一位记忆力极强的人。1949年年底,父亲到北京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时,周总理见到他还问起:“你的儿子现在已经很大了吧?”父亲回来后将此事告诉我,我激动不已。
周小燕阿姨与父亲有着深厚的友谊。她曾多次告诉我,她二十几岁从美国回来,很久没有歌唱,之后就唱我父亲作曲的歌。随后半个多世纪中,他们都保持着联系。父亲后来作曲的许多电影歌曲,都是请周小燕阿姨演唱和录制唱片的,如《时代的列车隆隆的响》《红灯下结成亲密的友情》等。本来电影《护士日记》的插曲《小燕子》也准备请周小燕阿姨录制唱片,后来因为王丹凤阿姨要自己唱,所以父亲尊重丹凤阿姨的要求,让她录制了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