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6月1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端阳忆旧
杨忠明
  杨忠明

  当粽子已经成为普通点心的今天,上海人到嘉兴大概不会像过去一样,眼睛发亮,激动得狂购一大包回家。我的朋友,上海老弄堂美食高手黄姐、王先生在石库门房子里亲手做的新概念“老上海肉粽”选料讲究,口味独特,大受食客青睐,粽叶青透香,鲜肉火腿色,皮如玛瑙红,肥肉滋润瘦肉鲜,糯米清芬有嚼头,当你从第一口尝到最后一口无处不糯,无处不香,无处不鲜…… 

  上海人包粽子大多用芦苇叶,其实,各地包粽子用材五花八门,有芦苇、箬竹、毛笋、荷、葫芦、茭白、玉米、槲树、椰树、砂仁、芭蕉等叶、壳。苏州乡下采粽叶的人很辛苦,双脚浸踏在芦苇丛里,身上背只布袋,捡卖相好的芦叶用力扯下,洗净后浸在水盆中养起来。吾友,上海书法家刘国斌先生说,他有个朋友某年端午节早晨在吴江芦苇荡里采粽叶,脚下踩到一块滑溜溜硬邦邦的东西,突然,那东西在移动,顺手一摸,嘿!一只二斤多重的太湖甲鱼到手,送上门来的野味,真是喜出望外,这顿端午饭黄酒喝喝,甲鱼吃吃,真是复古怀旧。

  1970年我在江西新余山村插队,生产队农民过端午节,杀头猪或黄牛,家家做油氽糖糯米块,无包粽子的习惯,我看见满山的箬竹叶,便采了些回来,用糯米包些白米粽,土灶头上煮熟,食之,清香软糯。

  旧时坊间有种说法:“宁可当掉衣服棉被也要买条大黄鱼过端午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端午节吃糖醋大黄鱼是我外婆过节的重头戏,每年五月初五的早晨,她就到巨鹿路菜场弄条大黄鱼回家烧糖醋黄鱼,好小菜还有红苋菜、咸鸭蛋、油爆虾、红烧鳝筒、酱汁肉、百叶包等佳肴。

  记得从前端午节,我父亲要给蓄养在水盆中的昆山玲珑石上的雁荡山细叶菖蒲用竹剪刀剪去枯黄残叶,剪短,清水浇淋,此时菖蒲花穗已经抽出,叶香芬烈,提神醒脑。宋人梅尧臣诗《端午晚得菖蒲》:“薄暮得菖蒲,犹胜竟日无。我焉能免俗,三揖向尊壶。”端午节,沪人喜欢在书房里清供苏州枇杷、荷花、蜀葵、石榴花、杨梅等清心雅物,还要在厅里挂上一幅钟馗画来辟邪。这蜀葵又名端午花,有紫、粉、红、白等色,花开富贵迎端午,祥和雅乐五月天。这时,上海老弄堂里家庭煮妇们喜欢的苏州白兰花也开始应市啦,每到傍晚,弄堂深处传来,吴语柔婉悦耳的卖花声:阿要苏州白兰花?一个苏州农妇手提竹篮,上面盖着一块湿的蓝印花布,一股白兰花香随着暖风把夏日的信息传递给石库门上海人家。近日,我去广东韶关丹霞山,看见一棵几百年的巨大白兰花树,洁白如玉的鲜花万朵盛放,满院沉浸在花香中,沁人心脾,岭南的白兰花要比苏州早开花,山民告诉我,这一树鲜花一直要开放到端午节。儿时申城的端午节,记忆中的粽子、鲜花、美食的余香常常萦绕在我的梦中……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新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互动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专版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大购网专版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B04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B05版:好吃周刊
   第B06版: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第B07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08版: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第B09版:好吃周刊/美食地图
   第B10版:美食大观/好吃周刊
   第B11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12版:热点/新民健康
   第B13版:新民楼市
   第B14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5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16版:广告
老上海的租界
大导演都是大咖
端阳忆旧
花和尚的“桃花运”
书法
奇妙的路
新民晚报夜光杯A28端阳忆旧 2015-06-18 2 2015年06月1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