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的六月,潮湿,多雨,还好,有电影节。
算起来,也经历过十多届电影节了。首先要说的当然是影片。上一届,看过《圣殇》。一名替放高利贷的老板追债的冷血年轻人,遇到一个怪女人,自称是他的妈妈强闯入他的生活,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的起居,逆来顺受地只求和他在一起,像是为自己当年遗弃幼子而赎罪。孤独的年轻人终于开始有了家的感觉也有了为人子的眷念和牵系。之后,和来时一样毅然决然地,女人却自杀了。年轻人依照她的遗言将她埋葬在两人曾一起浇水培育的一棵小树下。当他挖开树下的浮土,一个谜底揭开了,所有一切原来都是一位母亲惨烈的复仇。而这个因为被爱唤醒而愈加不幸的年轻人,为自己选择了一个撕裂人心的结局……这是一部韩国影片,好影片,道不尽的人世悲情。
不过像这样凌厉的影片并不是我喜欢的,我更愿意多见一点阳光。实际上,我在电影节看的片子多半不是当届大片和热片。这些宠儿往往排在黄金时段,晚场,周末,和双休日,而这些对我个人来说,都太奢侈了。我更多的是在工作日的半下午,拣不如撞地看过一些没什么名气也少见宣传的影片。往往倒有惊喜。
看过一部《飘中飘絮》。北方的伊朗,贫穷的少年为了在最后期限到来前筹钱补上教室一块碎了的窗玻璃,做了种种努力。过程看似平淡实则趣味横生,可以看到男孩的坚忍,小伙伴的友谊,某些冷漠,某种幽默……我必须承认,当男孩用车推着这块来之不易的易碎品在晚霞中摇摇晃晃地走向学校的时候,我的心仿佛哗啦就碎了,眼泪夺眶而出,但同时又在微笑,为了片中传递出来的无论贫富都可以有的善良。
同样以孩子为主角,2011年的日本影片《奇迹》也曾让我在放映结束时鼓掌(话说这是电影节观影专有的向好片致敬的方式,不管是否有主创人员出席)。传说如果在九州新干线列车初次交互而过的瞬间许愿,愿望便会成真。离异家庭中的哥哥航一寄希望于发生奇迹。他希望鹿儿岛的火山爆发,这样就可以和母亲搬家,与在福冈的弟弟还有父亲团聚。兄弟俩约上怀着各种小心愿的死党踏上了前往交互地的冒险之旅,一路上频出状况,但也遇到各种仁慈的呵护。最后,列车疾驰而来,航一却放弃了自己的愿望,“比起家来,我还是选择了世界。”这两部,都是那种电影,让人看着看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又笑了。对我而言,每一次的笑或哭,都是一次深深的代入与洗涤。曾经有和我一起看电影的人,总说,至于嘛,都是编的。夏虫难与语冰,所以,每逢电影节,我常独行。
独行偶有额外的礼遇,遇到好多次参展首映,比如《帕克》。那一天,普通观众没有想到不仅有机会和导演海克福德现场交流,还见到了他的夫人海伦·米伦,奥斯卡奖影后。但这一回,红毯女星低调地坐在台下。
如果是怀旧的人,应该特别关注电影节“向大师致敬”单元,但这必须早做功课抢票。第16届,我曾连看了三部老片:《胭脂扣》《纵横四海》还有《霸王别姬》,在大屏幕前狠狠地重温了一回旧梦。
有必要友情提醒一句的是,电影节影片的简介及字幕翻译限于时间与人力,有时颇不靠谱。如《圣殇》简介,当时是这样的——一对母子分离30年,重新相认,最终因儿子罪孽深重,母子二人先后以死的方式完成救赎与自我救赎。
所以,你尽可以跟随官方宣传追大片,但像我这样,怀一颗掷色子的心,与电影节来一场随意的邂逅,也很不错。毕竟,展映片大多有其特别之处且可能不再公映。感谢电影节,对热爱电影的人来说,这个六月心里放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