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上海的国家战略,正由“十二五”提升功能向“十三五”基本建成顺利过渡,将为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奠定基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对上海未来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目前,纽约、伦敦等全球金融中心都将建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开始了由“财富驱动”向“创新驱动”的逆向战略转型。上海要顺应这一新趋势,把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有机结合,实现互动联动发展,全面释放两者协同促进的聚变效应。
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助推科创中心建设
首先,要大力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助推科创中心建设。近日,十届市委八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为上海科创中心指明了方向。科技与金融结合是支持科创中心建设的重点内容。针对上海科技金融发展较为缓慢,金融对科技支撑力量有限的现状,《意见》中提出,一方面充分发挥创投作用,支持创业创新,特别是扩大政府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强化对创新成果在种子期、初创期的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力度;另一方面也支持保险机构、商业银行等对科技创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在上交所设立战略新兴板,推动尚未盈利但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创新企业上市。争取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设立科技创新专板,支持中小型科技创新创业企业挂牌。上海应充分借鉴硅谷等发达国家地区的科技金融发展经验,深度利用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契机,发挥天使投资对科技创新的源头推动作用,完善符合科技创新需求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全创新链的政府创新投入模式,以金融服务打通科技创新企业成长瓶颈,不断释放国际金融中心对科技创新的巨大推动作用。
以科技创新中心反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其次,要以科技创新中心反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就全球产业革命而言,每一次产业革命的兴起无不源于科技创新,成于金融创新。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紧密结合是社会变革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引擎。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是深化科技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根本要求,有利于打通科技创新和经济金融发展之间的通道,使创新真正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引擎。“十三五”时期,上海要把创新驱动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抓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契机,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同时,将科技要素融入金融领域,丰富和完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内涵,以信息技术助推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发展和资本市场完善,提升金融服务效能,从而打造具有更强核心竞争力的国际金融中心。
借自贸区制度创新,深化科创中心体制机制改革
再次,要借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深化科创中心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国际金融中心功能创新突破。一方面,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效应,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叠加优势,通过“双自联动”将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主体需求紧密结合,实现开放经济与创新经济有效融合。另一方面,加大金融创新开放力度,加强自贸试验区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探索建立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努力在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投融资汇兑便利、人民币跨境使用、利率市场化、外汇管理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进展。
科技创新和产业化需要金融的支持,同时也为金融体系健康发展拓展了空间。金融在支撑实体经济和科创中心建设、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金融业在新常态下,发展方向、业务模式、收入结构等都将发生深刻变化,唯有率先持续创新,才能赢得未来竞争。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双轮驱动”模式,实现功能耦合与优势互补,实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引领力和竞争力的全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