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颗长柄大红珠代表“龙门”,这青田鱼灯与其他鱼龙共舞、龙大鱼小的鱼灯舞明显不同——米兰世博会中国馆馆日开幕式上意大利籍小伙表演的青田鱼灯舞,阿弟发现,青田鱼灯灯饰华美,气氛热烈,阵势严整,舞步奔放,鱼是真正的主角。
原来,青田地处瓯江之畔,先民早有稻田养鱼的习俗。阿弟记得,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田鱼村”的方山乡龙现村的村民曾介绍,鱼稻套种已有1200年历史,最初是随溪水入田的鱼在稻田中自然生长,经过了很长时间的驯化、演变,渐渐形成了稻鱼共生系统,还育成了青田田鱼品牌。田里,水稻为鱼提供遮阴和有机物质,田鱼为水田提供氧气,吞吃害虫和杂草,还拱身耘稻、泄粪增肥。稻与鱼形成了有益养分循环往复、互益共生的关系。龙现村的稻田养鱼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青田人务实,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垒梯成田,蓄水养鱼,水稻增产,田鱼增收,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阿弟想,青田人也浪漫,他们田鱼养得好,不但禾绿鱼红、水清稻硕,而且灯灿鱼活,舞向世界。他们把水中的田鱼扎制成多彩的灯鱼,他们在威严的军阵操练中演绎鱼之柔美,在“鱼灯鼓”的豪放节奏中挥洒鱼的勇敢——借助世博舞台,阿弟弥补了在龙现村时因节令关系未看到鱼灯舞的遗憾。只见意大利小伙蓝巾裹头,上着蓝褂,下穿黑裤,束腰带,披坎肩,扣护腕,打绑腿,一身中装,一派俊气。转动红珠,挥舞金鱼,迅跑、疾跳、快跃,鱼灯在握转跑走“阵图”的过程中忽而快如疾风,忽而进如响箭,忽而腾如龙翔,忽而掠如飞燕,忽而灵如蛇尾,忽而柔如水草。群鱼碰头摆尾,神驰意昂,可谓热烈当中见气势,粗犷之中透绚丽。
阿弟想,这鱼灯舞是最环保的农耕文明的见证,也是青田人寄托吉祥如意、连年有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美好愿望的精神图腾。可这届世博会的青田鱼灯是由洋人兴高采烈地舞起来的——典型的土洋结合!舞是土的,人是洋的。底板、内容、形式、服饰、道具、韵味,全是土的。土为洋用,土味不变——因为这“土”,土得有根脉、有神韵、有规矩、有风采、有魅力,洋人五年前就来拜师,只能恭恭敬敬地来,老老实实地学,规规矩矩地练。内容无法改变,形式无以更动。
阿弟激动地想,像这种以我为主、壮我声威的土洋结合,最好更多一些,因为这不仅是文化的交流和艺术的展示,更多的是对我们祖先“天人合一”生态理念的认同和对中华文明鱼化龙传奇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