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孤独的晨练者,从2014年春节后开始,到2015年的五月,已一年有余,哪怕是三九严寒的冬天,早晨五点半不到,外面伸手不见五指,除节假日和双休天外,我每天按时起床,洗漱之后,吃点杂粮粥,六点半前出门。
这时,小区里走动的人很少很安静;这时,每天必经之路——中环上的车辆不多,速度可以开得很快,很惬意,四十分钟就可以到我每天的晨练地共青森林公园,同样的路,七点以后出发,需要加倍的时间,路堵,心也跟着堵。
冬天的晨练,不像春夏的晨练。共青森林公园本来就偏僻,东濒黄浦江,西临军工路,周边的居民区离得较远,不像中心城区的公园,周边都是居民住宅,人口密度大,所以,早上七点左右,共青森林公园晨练的人不多。
在公园晨练的,95%以上是大妈大爷级的退休人员,锻炼形式大都是太极拳、广场舞之类,也有放风筝、打羽毛球等,这些运动方式,一般以团体为主,至少是三三两两的,我的晨练是快走带慢跑,一个人。
一个人的晨练是孤独的,尤其是冬天的晨练。晨练时,一路上难得碰上人,难得你速度快了,偶尔会超过前面一两个人,偶尔会和对面过来的人照面,但那都是一会儿的擦肩而过,马上又形单影只。这时,令人瑟瑟发抖的寒气弥漫着包裹着你,使你更加孤独;踩在落叶上发出的沙沙声在空旷的树林中回荡,使你更加孤独;偶尔一声尖厉的鸟叫声插向朦胧的天空,使你更加孤独;雨天,共青森林公园的人更加稀少,淅淅沥沥的雨抽打着雨伞发出的劈劈啪啪声,一股刻骨铭心的孤独感更是油然而生。
一个人的晨练又是丰富的。1956年在浦江滩涂上建成的苗圃,1982年扩建为现在的共青森林公园,很大,有1965亩,几十年间在上海的公园中,一直保持着体量的冠军,我每天在里面快走一小时,绕最大的圈也只是走两圈,但每天走,那里丘陵、草地、湖泊、溪流、密林、竹丛,心中早已烂熟,加上冬天人很稀少,眼睛的作用不大,这时,脑子很空闲,可以想很多东西,可以宏观、中观、微观,可以具体,可以抽象,可以物质,可以精神,可以历史、现实、未来,总之,可以“天马行空独往独来”,这时,没有任何干扰,大脑洞开,一些创意、企划、思路、文章构思,也在这时形成,它们虽然没法和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相提并论。
孤独,只是孤独者的孤独;孤独,只是贪欲者的孤独;孤独,只是羸弱者的孤独;对无欲无求者,对内心强大者,他们的辞典里,没有孤独。
晨练,清醒了大脑,开发了大脑;晨练,强健了体魄;晨练,坚强了意志。
我是一个孤独的晨练者,但我并不孤独,我更爱晨练,我很感谢每一天的这个时间,我很享受每一天的这个时间,我也很盼望每一天的这个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