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7月0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潮汐式通勤”下的安全挑战
姚丽萍
  “潮汐式通勤”和“沙丁鱼罐头”已成为本市公共交通新常态,轨道交通早晚高峰时段客运量约占全天的四成,部分线路最大断面拥挤度超过100%。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城市公共交通安全专项监督表明,申城公共交通安全面临“人群集聚性、系统脆弱性、威胁非传统性和后果敏感性”四大挑战。

  近年来,本市公共交通线网持续拓展,站点不断增加,客流逐步攀升,2014年全市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1521万人次,同比增长5%。其中,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774万人次,同比增加13%,占全市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的51%,单日最高客运量达到1028万人次;地面交通日均客运量730万人次,同比下降2%,占全市公交客运量的48%;市内水上客运日均客运量17万人次,同比下降9%,占全市日均客运量的1%。

  市交通委分析显示,本市公共交通行业安全形势呈现人群集聚性、系统脆弱性、威胁非传统性和后果敏感性的特征,城市公交安全受内外各种因素叠加影响,虽然可控但仍严峻——

  ■ 人群集聚性 目前本市常住人口已突破2400万,城市空间重构与规模扩张,导致职住分离,大量长距离出行,亟需通过公共交通满足,“潮汐式通勤”和“沙丁鱼罐头”已是公共交通运行新常态。人群高度聚集,一旦发生事故,极易出现群死群伤。

  ■ 系统脆弱性 目前,本市公交网络规划建设虽快速发展,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仍跟不上交通需求的增速,供需矛盾较为突出,运输工具在高峰时段常处于饱和或超饱和状态,设施设备长期超负荷运行,稍有扰动,极易引发事故事件。其中,轨交1号线的主要设施设备已运行20年,人员流量和流向短时高度集中,造成部分节点不均衡,设施配备不匹配,网络配套不适应。

  ■ 威胁非传统性 外部气候条件变化异常,台风、暴雨、大雾等灾害导致轨道交通触网短路、地面道路湿滑、水路停航客流聚集。本市轮渡曾因大雾发生“12·10”踩踏事件(1987年),死伤66人。此外,社会转型期人为极端破坏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在国内其他城市已有发生。

  ■ 后果敏感性 公共交通系统的某些环节或过程有其特殊重要性,一旦发生安全突发事故事件,如处置不当,将产生人身财产损失,加深心理伤害,加大社会负面影响,导致事故后果扩大。今年3月10日,轨交2号线发生触网失电事件,造成单线营运中断长达5小时,一度成为社会关注敏感问题。   

  本报记者 姚丽萍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新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记忆中的抗战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上海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社会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互动
   第A18版:中国新闻
   第A19版:中国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国际新闻
   第A22版: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7版:财经新闻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大购网专版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专版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5版:新民法谭
   第B06版:新民法谭
   第B07版:新民法谭
   第B08版:专版
乘地铁突遇安全事件怎么“走”
螺蛳壳里做道场
“潮汐式通勤”下的安全挑战
新民晚报焦点A04“潮汐式通勤”下的安全挑战 2015-07-03 2 2015年07月0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