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微信上有个高中同学群,其中三分之一的同学是“外国人”。当年我们的高中是上海四大名校之一,同学也大都考入国内一流大学。一部分同学在大学期间和大学毕业后去了国外,先留学后工作,以美国居多,其次是欧洲。因为在海外居留时间很长,大部分人已入了外籍。这几年,不少事业有成的老同学纷纷回到上海发展,还有的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聚会时,有人曾向我咨询如何获取上海“绿卡”,因为他们在上海生活碰到了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孩子在上海读书,必须就读国际学校,学费比本地学校高很多倍。
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很普遍。上海人差不多家家户户都有亲戚、朋友、同学、邻居在国外,其中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洋插队”去的,也有进入新世纪后出去的小留学生。
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国有个热词叫“人才外流”。这是因为当时国门刚刚打开,出国潮涌动,许多人想方设法跑到国外去打工挣钱,《北京人在纽约》就是当时中国人在海外奋斗的真实写照。而大学生、研究生则迫切希望到发达国家去留学。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人才的定义是“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人员”,为了制止“人才外流”,当时国家还出台了一个政策——大学毕业5年内不得出国。于是,为了能圆出国梦,不少国内名牌大学的学生咬咬牙在大三退学出国。不过,这个政策实施没几年就取消了。
30多年过去了。中国早已不是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了。
如今,出国已经是寻常事。不仅是大学生、研究生,高中甚至初中阶段出去留学的也越来越多。来自教育部的一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达45.98万人,海归人数也持续增长,达到了36.48万。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去年发布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就业蓝皮书》显示,超过70%的在外留学人员表示学成以后要回国。专家预测,未来5年,我国将迎来回国人数比出国人数多的“拐点”,中国将从世界最大的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国。
对企业界人士和普通百姓来说,出国经商、探亲、旅游也是家常便饭。近年来,许多国家热情欢迎中国人前去旅游,中国护照的含金量也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来华工作、生活的外国人也不断增加。走在上海的闹市街头、大学校园,以及居住小区,经常会看到各种肤色的外国人。据《上海观察》今年5月报道,移居上海的外国人在过去10年间,人数上升了70%,从2005年的10万人上升到2014年的17万人。道理很简单,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有不少老外是因为本国经济不景气而来中国寻找机会的。
在华留学生的数字也在年年上升。2008年,在北京高校和中小学学习的外国留学生约5.5万人次,到2014年已增至11万人次。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外国人要在中国长期居留,并不容易。“中国绿卡”,一直是世界上最难拿的“绿卡”。而许多出国多年已加入外国籍的优秀同胞,要吸引他们回流,也并非易事。
美国之所以多年来一直是全球最大经济体,也被公认是最具有创新活力的国家,关键在于拥有全世界的优秀人才。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人们都知道,美国中小学对数学的要求很低,中国学校最一般的孩子到了那里都是数学尖子。可是,美国却从不缺少一流的数学家,美国科学家也获得了世界上最多的诺贝尔奖,这是因为美国集聚了大量各个学科的顶尖人才。
所以,上海要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发,也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集聚一批站在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换句话说,上海要打造国际人才高地,就得让“往高处走”的人走得顺畅。
昨天,上海发布了《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共20条。《实施意见》聚焦人才集聚制度、人才管理机制和综合环境三大方面,在许多方面有了重大突破。比如,“中国绿卡”的门槛降低了,在上海已连续工作满4年,每年在中国境内实际居住累计不少于6个月,有稳定生活保障和住所,工资性年收入和年缴纳个人所得税达到规定标准的外籍人才,经工作单位推荐,可申请在华永久居留。再比如,上海将扩大国际化教育资源供给,不仅将增设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还鼓励本市中小学为外籍人员子女随班就读创造更好条件。还有,在医疗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加入国际医疗保险的直付网络系统。
我在微信群里把这几条新政告诉了老同学,好几位外籍同学听了十分高兴,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和“研究”一下政策,看自己能否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