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本杂志介绍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工匠们的精湛技艺让人叹为观止。京东大厂的工匠们,用简单的工具锤击紫铜板制成胎型,用手工掰丝掐成花卉等各种图案,用小铲子填充彩色釉料,用脚踏带动轮轴并手持木炭磨光……正是这种精粹意识和工匠精神,造就了每一件景泰蓝动人心弦的气韵。
几年前,我曾经在广州恩宁路参观过一个铜铺,铜片经过老艺人耐心的捶打、煅烧、打磨、雕琢,变戏法似的成了铜锅、铜盆、铜壶,老人说他的铜铺还上过电视节目。在岭南别有风韵的骑楼下,老艺人做活时特别专注、肃穆,骑楼下往来如织的行人似乎都成了空气,外界繁华尽成浮云。几乎是同样的一幕,我在开封朱仙镇也见到过。那是一个冬天,一位穿着皮袄的木版年画刻版匠人坐在门槛上埋头凿刻,专注的神情让人觉得,他在制作的,一定是一件很神圣的东西。
传统中国社会很大程度上是个经验社会,工匠的技艺在一代代人之间传承,到了工业社会,很多手艺往往在工业化大生产面前羸弱不堪。其实也不总是这样,工匠也可以有大学问、大境界。据说在美国有位叫马修·克劳福德的老兄,开了一间摩托车修理店,身怀精湛技艺,善于哲学思考,居然在修摩托车的间隙写了一本畅销书叫《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序言标题里就开宗明义地提出要寻找“失落的工匠精神”。毕竟,技艺有优劣,精神恒久远。
说起“工匠精神”,一般指的是工匠们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即对细节的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努力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这在制造行业表现得最典型。制造业文化,某种意义上就是工匠文化,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往往需要从业者具备这种“工匠精神”。苹果如今风靡世界,除了得益于创意、创新外,与乔布斯等人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休戚相关。
有位中国学者在日本东京墨田区参观过一家叫冈野工业株式会社的小企业,只有5名职员,位于一条很不起眼的小街道上,却号称冲压加工世界第一。他们生产出了世界上最细的注射器针头,据说细到用这种针头打针,人感觉不到痛,最多像被蚊子叮了一下。他们的社长被日本制造界誉为冲压金属模具的魔术大师。看来企业不在大小,只要有“金刚钻”,自然就能揽“瓷器活”。行业也不分新旧,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才是王道。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转型升级,搞“腾笼换鸟”,似乎只有新兴产业才有未来,想把一些传统产业彻底扫地出门。其实说到底,并没有传统的企业,只有传统的技术和工艺。什么叫创新,“工匠精神”也是一种创新精神。生产注射针头算是比较基础的制造业了吧,但人家冈野工业株式会社就可以发扬“工匠精神”,将普普通通的产品制造做到极致。
对于当今的制造业来说,不管是“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都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愿景,再加上最近热得烫手的“互联网+”概念,也为制造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我们主张“创新精神”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真正的创新是什么,个性化的设计算不算创新,投一家企业容易,但创新如何起步……我总觉得,在当前的形式下,我们要升级换代,迫切需要的还应该包括一份“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