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上海赛艇雄风,从高校出发,这是82岁程骏迪的梦想。
程骏迪是中国第一位赛艇运动员和教练员,坐在奥林匹克宾馆的咖啡厅,记者听他说浦江赛艇的老故事。
无师探索
两头尖尖而狭长的赛艇,1913年出现在了上海的黄浦江上,当时英国在苏州河岸的舢板厂新桥(现恒丰路桥)建立了划船总会,专供外国侨民作为消遣娱乐的场所。
1953年,当上海市人民政府要接管这个总会时,英领馆领事轻蔑地甩下一句:“这些赛艇你们统统拿去也不会划。”
那时候,程骏迪是上海体操队的运动员。没有中国人会划赛艇。他也以为,不就是划船嘛,小菜一碟。于是,训练之余,他和队友王炳耀去尝试,没想到,一下子就翻船了。再划,还是翻。“因为赛艇是狭长的,和普通的船不一样,平衡技巧很重要。”就是在一次次的翻船和原地打转中,程骏迪摸索出了赛艇的道道。胆大的他,开始向黄浦江划去……
1955年,时任国家体委副主任的蔡树番来沪,当时他刚结束欧洲考察,了解赛艇在欧洲的普及程度。来到上海,一看有赛艇,便来了兴趣,“你们上海竟然有赛艇!有运动员吗?”见程骏迪划得有模有样,他当场批示,上海要搞赛艇运动,而且全国沿海城市都要搞。
高校出发
上海赛艇队成立后,将划船俱乐部搬到了龙华港口,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运动员,来自于上海高校。
有感于英国牛津、剑桥两大名校赛艇队的发展史,程骏迪从6所大学里挑选人才,他们分别来自复旦、交大、同济、一医、二医和水产,共60余人。同时,发动黄浦江两岸的船厂、港务局等相关单位,在职工中培养赛艇人才。除了龙华港口,淀山湖和复兴岛也有了训练基地。
“奔波于这三个训练基地,我没有一天休息。还要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自学国外赛艇理论。”程骏迪乐此不疲。此后,作为上海队主教练,他组织了全国赛艇教练培训班,渐渐地,赛艇运动在其他城市开展起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黄浦江上,嘹亮的号子、奋勇争先的身影,赛艇运动热热闹闹。从事的人多了,比赛也办了起来。在龙华港口,还办过一场中国队同罗马尼亚队的国际比赛。
程老还透露了一则趣事,爱情的种子,在高校赛艇队播种——上海市前副市长左焕琛同她的先生,是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挑选出来的赛艇运动员,在黄浦江上荡起双桨,他们相知相恋。在1997年第八届全运会上,分管卫生工作的左焕琛特地观看了赛艇比赛,颁奖时她感慨万分,“今天我是‘旧梦重温’。”
扬威奥运
初三的水,十八的潮,初一月半子午潮,阴历25、26,潮水不上不下……这是程老在黄浦江上32年总结出来的潮水规律,迄今为止,全上海也只有他对此了如指掌,“什么时候训练、办赛,必须要看潮水和风向的脸色。”
1956年,全国第一次划船表演赛在杭州西湖举行,程骏迪代表上海队夺得男子单人艇的金牌,成为全国性赛艇比赛的第一个冠军。
为了备战奥运,程老率领的中国赛艇队,在塞纳河、多瑙河、剑桥河等等知名河流,洒下了汗水。
难忘1978年,中国赛艇队首次出访国外,参加在新西兰举办的世界锦标赛,“奥运前,我们必须通过和海外高手的交流切磋,来提高自身水平。”程老觉得自己很幸运,从事赛艇运动之后,国家体委对该项目颇为重视。
1984年,中国赛艇队终于登上了洛杉矶奥运会的赛场,以上海运动员为主组队的女子四人单桨有舵手,取得洛杉矶奥运会的第8名,是计时项目中国代表团唯一闯入决赛的队伍。
记录历史
如今,82岁的程老,走路时昂首挺胸、腿脚利索,讲话声音非常洪亮。他说,这都得益于年轻时从事赛艇运动,“更重要的是,我必须保持健康,才能继续为赛艇事业做贡献。”
1986年,程老被调任至上海体科所,但赛艇情怀,是一辈子的。退休之后,他进入上海体育专家组,耄耋之年仍往返于青浦水上运动场和市区的家中。甚至每周有两天,住在青浦,给上海队的训练提提建议。
最近一年,他安心在家写书,绿色的小方格手稿,已经是厚厚一叠了。“上海赛艇发展史,在历史记载中是一个空白,而这段历史,只有我能填补。趁我还健康,赶紧记录下来。”
这一次,上海举办名校赛艇赛,主办方首先想到的就是请程老当顾问。“我和上海水上运动中心主任周志勇的想法一致,今后这项赛事要常办下去,将来有一天在黄浦江上重现赛艇盛景。”当然,到那时候,日子定在哪一天,又要请程老出山了,因为在潮汐规律方面,他是老法师。
从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到老专家,程老从事的赛艇运动生涯,浓缩了新中国赛艇运动发展的历史,从他60年的追求中,我们看到了中国赛艇运动的昨天、今天和灿烂的明天。
本报记者 陶邢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