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记者称此假新闻
6月下旬,有媒体报道称,一些比“80后”年轻人年纪还大的“僵尸肉”通过走私入境,摇身成为餐桌佳肴,而这些肉“有的来自疫区,有的严重过期”。报道引起广泛关注。“僵尸”成了过期冰冻食品的形容词。不过,7月9日晚上,一则微信推送消息《剧情逆转的时候到了:“僵尸肉”报道是假新闻!》。截至目前,这篇文章阅读数已超过10万。
这条微信推送消息的作者自称洪广玉,署的头衔是“食品安全资深记者”。记者注意到,在新浪微博有同名认证账号“洪广玉”,认证身份是“北京科技报记者”。而这个微博昨天11时17分发声称:“昨日僵尸肉文章出来后,有很多人联系我,我简要回复:对文章提出质疑的,我会以坦诚态度听取新的观点和证据,并进一步核实,有新进展随时报告;想要联系方式的同行,我会信守承诺一一提供,但开会忙无法即刻回复。我希望有更多人去核实,离真相更近。”
需要当事人公开回应
“剧情逆转”说,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后,马上有媒体搬出今年2月份广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韦波在接受《南方周末》专访时主动透露“僵尸牛肉”的存在,“走私数量很难统计,主要是跨境牛肉、冷冻鸡爪等肉类。这些牛肉,不少冷冻多年,甚至数十年,可能存在变质问题。一些商贩还会把好肉和变质肉搀在一起卖。”当然,韦波当时没有向媒体公布具体的案例。
记者试着联系广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宣传处,但截至发稿时为止没有得到答复。
也有媒体推敲质疑“僵尸肉”报道的细节,认为洪广玉对“僵尸肉”报道涉及的部门分别再次采访,结果这些部门负责人都表示“没说过僵尸肉的事”。于是,得出结论“没有任何官方发布过查获所谓‘封存三四十年’的肉”。有媒体认为这样的推断有点以偏概全。
于是有网友认为,6月下旬媒体关于“僵尸肉”的报道确实存在一些细节上的疑问,至于这些疑问是否构成“假新闻”,目前尚不清楚,需要当事媒体与记者的正面公开回应。但是,食药监内部人士表示,这些争议都不能否认各地监管部门曾经查实超过保质期较长的肉类。 本报记者 陈杰